前段时间,一名清华学生边骑车边看电脑的视频,让“内卷”这个词火遍全网。
也扎了很多学生的心。
所谓内卷,是指团体内无意义的内部竞争。
中国青年报一篇《大学生的“内卷”:竞争还是内耗》的文章中写到:“施科宇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四学生,她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内卷’。
“比如说,任课老师对某篇论文作业的字数要求是5000字左右即可,但是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都选择写到8000到10000字,甚至更多。到最后,几乎每个人的作业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而能够获得满绩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有网友表示,就算你费劲千辛万苦,在国内卷赢了,大概率也只能获得一张996入职体验卡...
不如出国,逃离内卷。
出国,留学..
真能逃离内卷吗?
我现在英国的一所私校读书。
这所学校的A-level高考成绩位列英国前20名,算是大家所说的英国私立名校。
我们学校的中国留学生,
内卷可谓疯狂。
不同于国内中学,英国学校平时一般不公开学生的成绩。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能减少学生互相竞争产生的压力。但是在这个“不拼就被淘汰”的时代里,真实情况往往正好相反。
所谓知根知底才能百战不殆,在英国这种除了分班和年末排名就什么都不公布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看到别人学习时就会有种莫名的危机感。
这种现象在接近考试周(mock)时极为明显,特别是当我们每天复习时间不够但却谁都不敢落下功课时。
最要命的是我们每次半夜复习被老师抓到,都会被要求立刻去睡觉。但当老师离开,大家就一个个的就继续打开床头灯投入进学习的“快乐”里。
在最紧张的考试周期间,很多人喜欢早起复习。在凌晨四五点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夺命连环闹钟,成功的把整个楼层都给叫了起来。
每天早上我都要自问三遍: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嘛……
同学们在相互比较,相互激励下,整个年级都弥漫着积极地学习气氛。
学校在排戏剧的时候
我们在黑灯瞎火里复习
赶作业
来不及去食堂排大长队的时候
我们就在宿舍里边吃泡面边复习
为了能考出好成绩
大家一起熬了无数次夜
如果说这种课内甚至年级内的竞争,
还算是公开和谐..
那么真正能被称为“内卷”的,
就是各种牵扯到留学生真正个人利益(升学)的竞争。
这些竞争的规模可以从校内一直延展到全英国,其重要性也完全因人而异。
对很多在英国的中国高中留学生来说,理科方面的普遍优势意味着很多人想要争取的都是同一个机会。
看看近几年的牛剑录取结果就知道,中国学生的offer集中在理工科。
而像牛剑这种欧美顶尖名校,是不可能让理工科被中国学生占满的。。
所以,大家在背地里拼命下功夫。
表面上却都说自己要“凉”了。
之前有段时间,我们中国留学生都比较关注GCSE和A-level奖学金申请,这是校内最被人重视的荣誉了。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是被提名的学生收到通知,就会开始为考试还有面试做准备。互相在一轮轮非常谨慎的“试探”下尝试推测出大家都打算申请哪几个科目。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特别是在面临校外机会的时候,同校留学生之间的拼劲只增不减。
有半夜跨越8小时时差上额外学术课的同学。
有一放假便去参加强度补习夏令营的同学。
更不用说在种类繁多的学科比赛中,不知什么时候就能意外碰上同学(也不多可能就几十次吧)
然后大家俩俩眼神相对:好巧
去年到今年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大家都懂了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参加各种课外补习...)
随着更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留学生的“门槛”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国留学生间的内卷化,
究竟是好是坏?
我想首先,所有竞争的基础都应该建立在自身的健康上。
一定要知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在哪里。虽然要有危机感,但千万不要让它变成一种过度的负担。
其次,不要把“内卷”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内卷竞争虽然听起来吓人,但也能带来收获,同学之间的peer pressure从来都比老师单方面的督促强太多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摆脱内卷的关键在于改变思路,减少同质化竞争。
赛道不一样,
竞争的维度就不一样。
找到差异化
你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记住,竞争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