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当你被大学录取,可以笑看当年竭尽全力奔跑的自己,还是会有一些遗憾和失落。出乎意料的是,即便被顶尖大学录取,学生依然会对自己当年的选择和行动耿耿于怀,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向后来者吐露心声,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遵循内心的指引,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度过人生有意义的四年。
尽管进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但我真的很后悔自己把申请拖到了最后一刻。MIT和我申请的其他大学不一样,没有用CA系统(指美国大学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所以我不得不在两个系统之间挪腾资料和各种信息,同时我还要继续应付学校里的功课和篮球。
我的两个EA申请(Early Action提前行动)是在截止日当晚搞定的。虽然最后这两所学校都录取我了,但我还是不建议在申请这件事上拖延。
把握好节奏,尽量早点开始着手。不要忘记,申请文书也是非常花时间的部分。在所有的申请环节里,文书是申请者最为个性化的素材了,所以大学也会相当重视它们的。
在我写CA系统的文书时,我把草稿寄给好几个朋友,让他们帮我审阅一下,防止我自己跑偏。但也要记得切勿矫枉过正,而且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你自己。当文章改得过火,或“借他人之手”过多,大学们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如果时间可以再倒回,我绝对会在各校的申请文书一公布、CA系统一开放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申请。这样在暑假里就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在起稿、修改和最终审稿等,还不会和学校作业和课外活动”撞车“。但我到了12年级的9月份,才动手申请的事情,所以不得不每天熬夜啦,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产量和状态都不如平时。
另外,我也想建议学弟学妹,如果可能,尽量多找点人帮你读读文书、复核一下申请材料等等。我的拖延症很厉害,有个学校的申请是在截止时间点前1小时递交上去的,当时我只能找到1个人来帮我再看一眼申请表。在这种状态下找一个旁人从全新角度来审视一下你的申请,可以帮你找出不少自己发现不了的错误呢。
瓦萨学院,2019届
我并不避讳承认当时我申请了20所大学,但我希望自己能够不要那么功利,为了更多录取机会,我申请了很多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大学,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其实你应该去选择的大学,应当是真正能让你兴奋、符合你的兴趣所在、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如果你的心仪学校是自己“跳一跳能够到“,就应该集中精力去争取,而不是只看学校的数据。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用好整个申请体系,来制定最合理的“reach高配校、match匹配校、safe安全校”(即上、中、下三档选择),此外,也要为“不理想的申请结果”做好心理准备。
当时我找了很多人来看我的申请文书,我觉得还是挺有帮助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有些受到抑制。最后虽然我的文书经过多人改进,读起来显得得犀利而雄辩,但我的个人见解却削弱了很多,并有完全展现出来。如果我可以回过去改变申请的话,那我一定再也不会找那么多人来改我的文书了。
我希望能再回去改善一下我写文书时的精力分配。在申请这件事上我打磨了整整一年,想让我的申请变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不停地推倒重来主文书,还让许多人帮忙审阅。但是,对于其他的补充文书等,我完全没有那么上心,我在最后一刻匆忙”交货“,能被认可是纯属运气使然。但我认为它们应该被处理得更好。我建议大家要认真写好每一篇文书,而不仅仅是主文书。
另外一件我想改变的事情,就是我的修改和重写工作做得太多。除了文书,在我申请中的其他部分都非常忠于自我,文书部分则经过太多“精耕细作“,而变得“不像我自己”了。学校录取的应当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盛装打扮“后的你,所以你一定要在申请中”发出最真实的声音“。
在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尽可能多地参加社团、志愿者活动。当我的申请都完成之后,我意识到我的方式很有问题。招生官们不会因为你参加过“十几个社团和志愿者项目”(比如只有一年中的几个月),而对你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想看到的,不是申请者把所有可以参加的项目都参加了,然后填满了申请表,而是你花费数年时间,参加了哪怕只有几个社团、几个公益项目,但是在期间有所成长。
请永远记得,对一项活动持之以恒地付出多年、以及在其中担任领袖角色,永远都比参加活动的多少来得重要。质量更胜于数量啊!
选择大学当然是一件极其重大的决定。从上面几位“超级名校”的学子总结的经验来看,基本上所有人的反省都集中在:
总结一下,在时间分配和申请素材选择上的问题比较集中。但作为我们即将面临申请家庭来说,既然有“前车之鉴”,那只要找出对策,就可以提前调整,优化自己的申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