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斯坦福,算是我的放手一搏。”采访中,来自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十二年级的罗子鉴(Spark)这样对我说。
采访至终,我才明白他所言非虚。毕竟,作为一名美国顶尖大学的申请者,Spark的申请经历有太多的不确定了——
普高就读,疫情之前仍以努力高考,进入国内大学为目标,海外深造只是本科后的愿景;
又因为不想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只申请了美国顶尖大学,美本申请与高考复习两手抓;
决定申请斯坦福大学后,用两周突击“裸考”托福,分数刚过美国大学的申请要求;
家庭条件并不优渥,若非获得高额奖学金,父母无法负担起他海外就读的学费……
听Spark讲述自己的这段故事,我由衷向他感慨:“虽然是放手一搏,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与之对等的回报,真的很感恩。”
Spark回答说:“是的,我比较幸运。”
但我感到,他的收获绝不只是因为幸运。人生草灰蛇线,回望来路,细数每一分努力、每一种决定,才知命运的馈赠早已握在自己的手里。
采访、撰文 | Vivi 口述 | Spark
罗子鉴 Spark
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 十二年级
斯坦福大学2021本科政治科学专业录取(奖学金)
辩论战绩
2018年NSDA秋季联赛成都区预赛 新手组16强
2019年NSDA春季联赛成都区预赛 公开组冠军
2019年NSDA全国总决赛 高中组32强
2019年NSDA秋季联赛成都区预赛 高中组冠军
2020年TOC中国冠军赛 高中组32强
2020年NSDA全国总决赛 高中组季军
缘起
“从那一场比赛起,
我就对学术辩论产生了兴趣。”
故事的开头还得从辩论说起。
高一那年,恰逢NSDA成都区预赛在Spark就读的成都树德中学举办,经由学校老师的鼓励,他决定去这个陌生的赛场上试一试。
最开始当然是不适应的。学术辩论的英文要求和普高课内差距太大,Spark回忆起那一场联赛的辩题,Public health services should expand access to gene editing technologies,他从NSDA官网上下载辩题资料包,打开后满满是从未涉及过的话题领域、专业词汇、知识点。
Spark为这一场比赛做的所有准备便是努力研究资料包,在学校辩论社社长的帮助下熟悉赛制,然后自己摸索,就上了赛场。结果不是很好,新手组刚刚break便在下一场败下阵来,被淘汰了。
我问:“第一次比赛‘一轮游’,那是什么动力吸引你之后继续参赛呢?”
“从那一场比赛起,我就对学术辩论产生了兴趣。”Spark说,“因为这完全是学校教育之外的知识,对我来说既新颖又有趣。”
如果说辩论是缘起,那么斯坦福辩论邀请赛的经历便是一次重要的契机。
在区预赛晋级之后,选手将有机会报名海外邀请赛,Spark报名了斯坦福的比赛,用他的话说:“这是我真正开始系统地了解辩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出国比赛前,Spark参加了NSDA专为海外赛选手开设的集训营,也是在那次专业教练带领的营地中,他才知道如何写case,如何组建自己的论点,如何rebuttal……总结来说,真正地入了门。
即使经过了短期的提升,但斯坦福邀请赛高手如云,皆为积累了长期经验的国内外优秀辩手,Spark还是碰了壁,五场比赛共胜两场,没有break便遗憾淘汰。
不过,就算未带回实质性的奖杯,两颗种子算是在Spark心中生了根——他决定坚持下去,系统地、长期地参与辩论,将兴趣延续下去;除此以外,他对斯坦福这所学校心生向往,开始萌生了在研究生阶段申请深造的想法。
契机
“我终于认清了
自己和真正优秀的辩手的差距。”
“我在斯坦福的最后一场比赛,遇到了两个美国高中生,他们很明显经过了长期、成熟、完善的训练,对辩题也研究得格外透彻,所以,在我和搭档竭尽全力的情况下,还是输了。”Spark说起斯坦福邀请赛对自己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意识到,原来辩论这件事,上限其实很高,如果认真去参与,可以获得的知识领域的深度、广度都是非常可观的。
“我终于认清了自己和那些真正优秀的辩手的差距。”他说。
从斯坦福比赛回来后,Spark仿佛开了窍,把赛场上学到的经验尽数吸收,回国后参加的第一场比赛——NSDA成都区预赛,他便拿到了冠军。
Spark回忆当时情景,亦颇有感触。“辩手们其实是有一个圈子的,当时我和搭档因为之前没什么成绩,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我们。那场比赛,我们从预选赛的第11名一路打到冠军,所有人都惊讶。甚至,也引起了‘圈子’里其他辩手的不满和质疑。”
不过,“辩论圈”归根结底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交圈,一如辩论这件事本身。Spark说,当天与他们产生矛盾的那些辩手,后来也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融入这个群体。”Spark说,“也一下子给了我很多动力在这个领域继续努力。”
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大的提升,Spark究竟从海外赛吸收了哪些经验,又是如何准备与改进的?他总结了三点:
一是真的沉下心来,好好花时间去研究evidence package,做好research,有意识地将辩论当成一个真正学术性的活动去研究,而非单纯的兴趣爱好。还记得他和搭档在那段时间,每天学习结束后都会在寝室把电脑打开,反复写论点,读论点。学术意味着枯燥,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痛苦的,如果想要做好学术,就必须得沉静,投入。
二是主动搜索辩论的视频来看,精进自己的辩论技巧。国内的、国外的,只要是优质的辩论赛就认真观看,学习辩手说话的风格、语言,化为自己的技巧。
三是找辩论教练,进行专业的指导。在教练的带领下,他感到自己跳脱出了原本的模式,更神奇地发现,在一场辩论赛中,他不再是一个个体,而真正与搭档共同融入了一支辩论的团队,也因此能够在赛场上更加应对自如。同时,对于认知而言,每一个辩题都不再是局限的单个题目,而能够通过科技、政策等分类,构建起庞大的知识体系。
不过,在辩论上所花的时间,使得Spark生活的天平严重倾斜,导致学校的成绩下降了不少。“走高考这条路,一旦落后,压力是明显的。”也是从那时起,Spark养成了做时间规划的习惯。
他有一本规划本,任务从年至日,从大到小,一点一点拆分开来。每一天的任务会有重要性分级,一定要完成的事就严格遵守,可协调的事也要确认协调到哪一天。通过这种可视化、具体化的方式,Spark渐渐找回了学习生活的平衡。
这也为他之后申请季的“幸存”埋下了伏笔。
转机
“申请中最大的困难,
就是我对这件事太陌生了。”
故事的转机是一场疫情。
疫情之下,美国大学对于标化成绩的要求有所降低。对Spark而言,这是同时将他兼顾普高学习和美本申请的难度调低,将他申请海外大学的可能性调高了。
即便如此,这件事本身仍是困难重重。我问起Spark,他在此过程中经历的最大的困难。他说:“申请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我对这件事太陌生了。”
首先,当他决定开始申请时,已届高三。从做决定到最后提交文书,时间紧,任务重。比起其他已经为此积累了两年多的国际学校申请者,他才刚刚吹响哨声。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便是标化。Spark没考过托福,所以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分,又因为课内还有高考的任务,他没办法兼顾额外的培训班。于是做了一项冒险的决定——几乎是“裸考”托福。
不过,这趟冒险的底气,也是辩论给的。在此之前,Spark和自己的辩论教练进行讨论,教练觉得,通过学习辩论、打比赛的这个过程,他的英文听力、阅读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也许确实可以略过标化考试的培训。另外,当时已经一月,他能考试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这次不成,之后很可能影响高考,把两手都搞砸。
于是,在一月初递交了文书后,他报名了一月中旬的托福线上考试,给了自己两个星期的时间突击单词书,然后就参加了考试。
最终的结果是112分,虽然不至于很突出,但恰好过了顶尖学校要求的110这个分数线,成功过坎。
而回归这场冒险的本质,其实还是Spark的坚韧和决心。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我只申请了比较顶尖的几所国外学校,因为我不是要给自己找一条后路,而是希望在不放松高考的情况下,放手一搏,试试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即使现在已经手握斯坦福的offer,Spark仍然在学校里安定地准备高考。他坦言,毕竟已经在这件事上准备了10多年,他不愿有始无终,仍希望给自己、给父母一个圆满的交代。
突围
“我一直渴望'走出去',
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前些天,斯坦福的招生官给我回了一封信。”Spark回忆其中的内容,“主要是说,他们看中我的亮点在于,我在多线任务的压力之下,依然坚持自我,没有被环境改变。同时,也一直保持了对自己的高要求。他还特别提到,我在申请中最大的闪光点就是辩论活动,我展现了自己打辩论的目的,不是以申请为目的,而是真正发展自己的热爱与兴趣。这些特质在他看来是宝贵的。”
Spark是如何展现这些特质的?我问起他的文书主题,原来写的是他如何平衡不同教育体制的话题。他说,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其实来源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
“我和打辩论时接触到的辩手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我的家庭条件不富裕,甚至,如果这次没有申请上奖学金,我的父母是负担不起出国念书的学费和生活费的。”Spark说。
“这算是一种‘突围’吗?”我问。和采访的很多顶尖大学申请者不同,Spark没有其他的什么课外活动,就连标化也如上文所言那样匆忙,确实给了我一种“突围”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一直是在教育不平等这一社会问题中占下风的群体,所以我一直渴望‘走出去’,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不被环境所局限,向更优质的教育和资源靠近。我的文书写的就是这些思考,以及希望未来在大学的学习中,找到更深层的答案。”
Spark选择的专业是Political Science。他坦言,这是因为在他仅有的辩论活动这一经历中,因辩题研究而对这一领域相对熟悉,所以才申请,未来如果找到更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也可能改变。就像他说的,打破局限,寻找更广阔的可能。
对于Spark的冒险,父母最初是不理解的。但好在即使不理解,也会尊重和倾听他的选择。“他们还是比较传统的,一直期望我能好好高考,考个国内的好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才不想剥夺我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因为我一直保持在学校内不错的成绩,两手都没有放松,他们才同意我继续打辩论,以及做申请。”
Spark的努力,以及父母的尊重,可以说是这种双向的支持,构成了这个美好的结局。他想特别感谢妈妈,“虽然我妈不是很懂这些事情,但她是一路上最信任我的那个人。她一直相信我的选择有理由,以及我从不松懈对自己的高要求。”
除了父母以外,Spark说,还想感谢他的辩论教练和升学指导,是他们共同的托举,加之一同冒险的勇气,让他不至于在忙碌仓促的申请季迷失方向。还有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第一位辩论搭档,在这期间给了Spark特别多的支持,包括一起打比赛,一起讨论学业、出国方面的大小事。
Spark与教练和辩手伙伴们
采访后记
Spark在采访中说:“如果没有参加辩论这项活动,我不可能成功申请到斯坦福。”
而这趟对话最打动我的一点是——正如斯坦福招生官在回信中所认可的那样——即便是一场“突围”、一次冒险,他也从未动摇自身的决心,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坚韧与沉静。
提起辩论这件事,Spark也真诚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在做属于我自己的选择,不是别人推动我做,也不是某个教育体制要求我去做。辩论的本质是质疑和挑战既定的说法与观点,就像我的申请过程。”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连标化成绩也没有的普高学生,会申请上这样的学校。”
但结果证明,当你心中有质疑的勇气,有挑战的动力,有一颗乐于思辨的心,人生便不再有那么多“不可能”与“不相信”。这个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