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呼声最高的【辩手在高中/大学】系列栏目更新啦~
今天我们请来了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张瀚文同学为大家做分享。
他是一个真正能被称得上“品学兼优”、“活动学习两不误”的学神级人物。就读于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他,每次IB大考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身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他带领学生会将学校运行得井井有条。各类活动、各项事件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学校事务之外,他的课外活动也格外丰富。从九年级开始接触英语辩论赛,一路坚持精进,从当初稚嫩顽皮的少年慢慢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男子汉。
除了自己打辩论,玩比赛,他还曾担任学校英语辩论社的社长,自主开设公益课堂Debatewizz,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英语辩论并从中获益;曾一手组织运营学校的第一届“青年杯”英语辩论比赛,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怎么样,现在的你是不是跟小编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听这位优秀的瀚文同学与辩论之间的故事了呢?
来来来,赶紧搬好小板凳,坐下听大神的分享会(乖巧状)
张瀚文
获奖经历
2016 秋季上海地区赛新手组八强 优秀辩手
2017 秋季上海地区赛公开组 优秀辩手
2018 春季杭州地区赛公开组季军 优秀辩手
2018 春季上海地区赛公开组冠军 优秀辩手
2018 TOC 国内组16强
2019 全国总决赛 32强
社团职务
世外英语辩论社第三届副社长
学生英语辩论教育组织Debatewizz联合创始人
“Shanghai Youth Cup”英语辩论赛联合创始人
1.我喜欢“玩”辩论,因为它很「硬核」
Q:当初是如何接触到辩论赛的?
A:说起来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当时我上九年级,学校刚好引进了NSDA的辩论赛,我和几位同学刚好感兴趣就抓住了机会,也就非常幸运地成为了我们学校第一批接触英语辩论、第一批去打NSDA辩论赛的同学。
其实还挺感谢学校能够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的,让我们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到了一起,也见识了更优秀的同龄人、更广阔的世界。
Q:为什么选择了一路坚持打辩论赛?
A:其实,在打辩论之前,我把演讲和模联也都“玩”了一遍。虽然体验下来感觉都很有意义,但我最后还是在这三个活动中选择了“辩论”作为之后努力的方向,主要原因用我最直观的感受来讲就是:辩论比演讲和模联都更「硬核」。
具体来讲,辩论最吸引我的点在于它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观点碰撞的过程,输出的都是经过实打实地研究出来的「干货」。
还有,相比“打”辩论,我可能更喜欢称之为“玩”,因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尝试新鲜有趣的活动,探索自己想要做什么。我也一直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参加辩论比赛的。
瀚文同学在学校演讲,台风稳健,气宇轩昂
Q:学辩论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A:像大多数同学提到的一样,辩论不仅帮助我们提升了英语能力还培养了我们在信息检索、文献阅读等方面的学术能力。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是另外两点。
第一点,打辩论赛的过程(尤其是遇到强大的对手)其实也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然后等比赛结束就回家通过看书或者网课来补足。
举个例子,我以后想要学经济,当我遇到经济类的辩题,比如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加密货币之类的话题,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
第二点,我觉得辩论让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身份认同,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圈子。我从九年级开始打辩论一直打到高三,Debater已经成为了我多种身份中的一个。
而我通过这种身份也获得了很多未曾有过的体验,比如写策划案、办比赛、组织社团、做导师做Coach等等。可以说辩论把我带进一个Community,让我有机会在这个Community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身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觉得「辩论」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超过了我对于它本身的期待的一些附加价值,我觉得这些技能和经验对于我今后的学业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Q:在打辩论过程中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A:我觉得最难的一点是能够让裁判听懂自己的点。因为我们前期准备工作会做很多Research,读很多文献,所以真正打比赛的时候其实已经对各种术语都烂熟于心了,有时候就很容易忽视听众的视角,想当然地以为大家都能听得懂。
后来我自己做了几次裁判,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裁判对辩题的了解程度不一定比我们多,有时候甚至需要重新建立对某个辩题的认知。
如果使用各种专业术语来“轰炸”,裁判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讲什么,那就更别说认同你的观点了。所以我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准备的时候可以深入一点,但讲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浅出,至少要让评委听懂。
我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先把Evidence读懂、消化了之后处理成容易理解的话,然后阐述的时候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加上一句just as...就顺理成章地把处理过的Evidences讲出来,这样不仅显得逻辑清晰还容易让裁判理解。
Q: 分享一个打辩论过程中比较开心的瞬间?
A:相比于拿奖,我觉得更让我开心的可能是一些细枝末节但又很真实的事情吧。
比如比赛结束后在某个周末或者暑假约上社团的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又比如在打比赛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有时候甚至是发现跟之前在某个赛区见过的朋友在另外一个赛区又见面了这种小事,都会让我觉得很开心。
2019年5月,瀚文和同学们在内蒙古搭建蒙古包
2.从「青铜」到「王者」,重在平时积累!
Q:在赛区的选择上有什么偏好吗?
A:我会优先考虑距离,倾向于选择离上海比较近的赛区比如说杭州、苏州等,因为太远的地方就要坐至少半天的火车,感觉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
然后会挑那些含金量比较高的赛区,尤其是一些很厉害的学校会去参加的赛区。因为我打辩论赛的目的不在于拿奖,主要还是希望能开阔眼界、有所收获。
Q:在找搭档方面,有什么经验吗?如何分工?
A:其实我换过挺多搭档,但都是校内的同学。因为我对自己以及我的搭档的期许就是能够时常讨论并了解彼此对于辩题的想法,比如说放学以后可以留下来一起拿着电脑做Research,一起整理Evidence之类的。所以我觉得找同校同学做搭档会比较方便。
我跟搭档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的一条准则就是一定要知道彼此的想法和策略,包括要讲哪些点用哪些Evidence.因为之前经验不足,出现过两个人讲的东西不在一个点上然后就打得特别差的情况,从那以后就吸取教训,每次都会跟搭档反复沟通,来确保两人对辩题的理解是在同一个频道上。
然后,想分享我们在准备过程中的一个小习惯,就是会在每一条evidence读完之后提取出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写进稿子里,然后把出处都标注在下面,这样不仅方便后续的修改,也方便搭档之间快速了解辩题。
我还想分享一个我搭档准备比赛的方法,就是当你遇到一个你不熟悉的辩题,比如说虚拟货币、法律精神之类的,感觉无从下手的时候可以先去B站或者YouTube上搜索一些科普类博主做的视频,看完之后你就会对这个辩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基于这个了解,再去搜相关的资料、做Research,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Q:你觉得新手在打辩论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A:就说说我目前观察到的两个问题吧。第一个问题是,很多辩手一开始接触辩论,可能是因为感兴趣或者想要培养思维能力,但后来却逐渐把它当作一种“任务”或者为了拿奖去做,过于依赖教练和培训班,过于急切地想要知道“获胜的法宝”。
我觉得这样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作用不大,还是要不忘初心,尽量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坚持输入输出。
第二个问题是不太懂得调整心态。有些小朋友很羡慕学长学姐们拿了很多奖,然后反观自己却没有什么有份量的奖,会觉得既羡慕又自卑。我觉得这种心态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可以把优秀的学姐学长当作你的榜样,但也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喜欢猫咪、温柔亲和的瀚文同学
Q:作为一个资深辩手,对刚入门的辩手有哪些建议?
A:第一点,平时要注重积累。你或许可以凭借一时的小聪明赢下一场,但比赛打到最后拼得还是双方平时的积累。
今年暑假我们打的一个辩题是:当法律精神和法律条文产生冲突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一个?我们的对手是代表NSDA去参加哈佛斯坦福邀请赛的那两个辩手,非常优秀,我们当时想着打赢他们不太可能那至少给他们制造一点困惑吧,然后就讲了一个跟宗教和圣经相关的Evidence。
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读过圣经、及对宗教经典的研究,就完全靠临场发挥还回应得特别漂亮,让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和那些大牛级辩手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准备一场比赛所花的时间和努力程度,而在于平时的积累。一场比赛你准备得再充分也只能让你从「青铜」变成「白银」,要想成为真正的「王者」还是得靠综合素质和平时的积累。
第二点,注重反驳技巧。我觉得Crossfire其实是辩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你在Crossfire环节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输赢。所以,进行有效地反驳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解构对方辩手的论点,然后逐一拆分和击破,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反驳。
第三点,也是我觉得资历较浅的辩手最欠缺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问问题。我发现很多辩手在Crossfire环节的惯用策略就是先说“我方认为......”然后问对方“你同意吗?”或者“你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会给对方更多时间去展现他们的观点,让裁判加深对他们的印象,其实对自己这一方并不是很有利。我认为正确的提问应该是指出对方观点的逻辑漏洞问他如何解释,让裁判注意到对方的问题,同时也展现了我方逻辑上的缜密。
Q:对于辩论中的Speech,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A:其实在这方面,我没有上过很系统的课,也没有很刻意地练习。我觉得平时多打打辩论和模联,在学校里抓住可以做Speech的机会多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如果想要达到更高级别的水平,可以多看看“大神们”是怎么做的,或者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其实我觉得辩论中的Speech,只要能够有条理地说清楚你想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3.从「辩手」到「裁判」,用不同的视角看辩论
Q:做裁判的经历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转变?
A:我做过一次NSDA新手组的裁判,比较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大家做辩手的时候都很喜欢“吵架”,然后做裁判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吵架”。
其实,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抛开主观因素,辩题很难说某一方一定是对的另一方一定是错的。辩手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辩题,在比较中找优势,然后用论据支撑去说服裁判。
但是我在做裁判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辩手,可能因为年纪小对辩题理解比较片面,经常出现“钻牛角尖”或者“自说自话”的现象。而从裁判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辩论其实很没有意思,大家更希望看到的还是一种“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很精彩的场面。
总之,“做裁判”这种视角的转换,给我带来了与辩手不一样的体验之外,还让我意识到了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我觉得收获很大。
2019年11月,瀚文同学在NSDA上海赛区做裁判
Q:做裁判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是什么?
A:我觉得对我来讲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寻找裁判的衡量尺度。很多人认为,作为裁判应该保持绝对地公正,把自己最初对于辩题的认知全部清零,如果某一方在辩论中完全说服了你,你就应该投他们。
听起来是一个很正确的做法,但是做起来太难了。因为一个人之前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情,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他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我们都是普通人,很难做到绝对地中立。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可能会采取第二种评判标准。那就是:我有我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但是没有关系,我去看跟我持相同观点的一方是否加强了我的认同感,而跟我持相反观点的一方是否动让我产生了动摇,哪一方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
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合适呢?我不知道,其实我也还在探索中......???
4.在辩论社里与大家一起玩辩论,是一件 1+1>2 的事
Q:你是如何加入学校英语辩论社并为之努力的?
A:我们几位当初一起参加NSDA辩论赛的同学,升入世外高中部之后就立马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成了第一批辩论社的成员。而一年后,我们又从几位学长学姐的手里接管了辩论社,成为了社长。当然,现在我们的接力棒也已经传递给了下一届学弟学妹们的手上。
大概因为社团比较新,大家也都对辩论充满了热情,所以我们在社团里诞生过很多新奇的点子。比如Debatewizz,就是我们在17年底圣诞节左右着手的一个公益课程,教小朋友们打辩论,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年了。
Debatewizz举办青年杯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举办校内辩论赛,帮助小朋友们「实战演练」的同时还会请一些资历较深的辩友们做裁判为他们「指点迷津」。我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是组委,主要负责组织比赛,把控比赛流程中的各项事宜。
Q:你们做这个项目的初心是什么?
A:我们成立这样一个项目,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通过「辩论」这件事获益匪浅,不管是英语能力还是思维方式(比如critical thinking)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我们想让更多对「辩论」感兴趣的学弟学妹们也能够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大概是源于一种荣誉感吧。之前打NSDA辩论赛的时候,我们发现其他双语学校有很多很厉害的小朋友,但是我们学校就没有。所以我们也想"从娃娃抓起",把学弟学妹们培训成很厉害的辩手。
现在社团里有些六、七年级的小朋友经过培训现在已经开始参与公开赛了,他们比我们打得还要好,这也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2017年12月,Debatewizz模辩评分表
Q:同时面临课业、社团和辩论赛,压力大吗?
A:高一高二的时候除了要给我们辩论社的小朋友们讲课之外,还要准备SAT和期中、期末考试,同时还要参加NSDA的比赛,确实感觉压力比较大。
我们当时的解决办法就是会根据大家的情况制定一个表,尽量把在社团讲课的时间安排和考试的时间安排错开,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时间。
高三的话,因为要申请学校,所以就把社团工作交给了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不过,等交完申请材料,我还想回去帮他们办比赛、教课。因为我这是一个陪伴了我整个高中的社团,我已经对她有了感情,所以有时间的话还是想回去为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Q:你觉得你们的社团文化是怎样的呢?
A:首先,我觉得是「心态很开放」,非常愿意接纳新事物,也非常愿意互相分享。
我们世外的同学参加辩论赛的时候,很少跨校组队。所以如果我们去外省市参加比赛,经常是5~8个人一起订火车票和酒店去参加比赛。每天比赛结束后的晚上,我们都会围坐一起交流比赛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
我觉得这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一种战术,毕竟个人的阅历和经验还是有限的,我们彼此分享得越多,在赛场上获胜的概率也就越大。
就算我们当中有的人拿奖了有的人没拿奖,我们也不会感到心理不平衡。因为我们心理都很清楚,那份奖的背后每个人都有功劳,拿奖的同学也会很感谢那些曾经跟他们分享过经验的人。
2019年7月,Debatewizz青年杯半决赛
第二点的话可以概括为「重在参与」,这其实也是从我们上一届学长学姐开始贯彻到现在的一个理念。我们不属于很“拼“的那一类,对于「拿冠军」也没有什么执念。对于我们来说,享受辩论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如果能从中获得快乐、学到东西、取得进步就是值得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