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认为,因为托福毕竟是语言能力测试,除了学习很多技巧,根本成绩提升还是得靠英语能力提升。
因为大家都在国际部,平时其实有很多英语锻炼的机会。有英语课或者相关科目留作业,就都认真完成。如果都可以认真完成,每一次稍微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你就会发现日积月累带来的英文能力提升的变化。比如我记得高一我们学习short stories的时候有一些short response问答题,我当时真的每天花很长的时间认真写每个答案,然后不断重复阅读、不断修改。也许刚开始写的很烂很生疏,但是多练习就会有提高。
2)对于比较好提分的输入科目(阅读/听力)的具体建议:
阅读部分:对于初级提分阶段(目前分数在25以下),我觉得背单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时候之所以做不对题是无法顺畅理解文章意思、读明白题目和选项。与此同时,可以做一些精读练习以及长难句分析。因为除了单词不认识,无法正确抓住句子成分可能也是读不懂文章的主要原因。进阶提分阶段,我认为分析错题非常重要。比较你选择的选项和正确选项,分析为什么选错了。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你理清出题人的思路,从而最终难题也能做对。
听力部分:对于基础同学,可以上下学路上听一些英语podcast(高一的时候我每天就是这样哈哈哈)。同时,可以用小站托福平台TPO,有盲听功能。遇到自己一下子没听懂的就停下来,再反复听几遍。还是听不懂再看文字script,然后分析自己没听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生词/连读/or?慢慢找到规律就能提升。进阶备考还是通过错题分析:了解自己常错的考题是什么。比如我可能会在一些细节题出错,就是能听懂,但是对于托福听力容易在哪些地方出考点不清楚,导致容易听力的时候忽略重点(语气态度变化、举例、类比处等)
3)做好充分准备再去考试。
建议选择大块时间、做高强度冲刺练习后再去考。比如,我首考100+和第二次分手开始都是安排在3月初。这个时间点的好处是寒假时间宽裕,我有一个多月寒假可以高强度投入托福备考。建议不要在自己课内学习/其他课外活动繁忙的时候同步准备托福,因为其他任务太忙了的确没时间花太多工夫练托福。如果不能保证认真全力备考,考完可能大概率也出不了分(不要有侥幸心理,这种考试大概率不可能靠运气就能考高分的:)
我选择做课外活动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自己喜欢什么、觉得做什么活动是有意义的。因为高中课外时间有限的,所以不如选择去做自己热爱且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有了热爱,就会无比有动力,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干某件事情,也就更容易做出一定成效。从申请的角度,在文书撰写时也更能自圆其说。而且,真诚的热爱在文书文字里是藏不住的,相信招生官也能读出来你的执着与热爱~
我的主线活动中做了大量公益(课内支教社团、正规NGO志愿者、个人公益社团)。与此同时,我也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YYGS夏校、科研项目)。因为在公益活动中有大量思考,我其实是通过公益活动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通过志愿活动更加了解到某个社会问题的存在而希望了解成因)。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尽量选择的科研主题以及夏校课程和我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有所关联的。在高二需要深化课外活动时,我也有意更聚焦在和自己公益活动有关联的社会问题上开展学术活动,以突出我个人申请的一致性。
除此以外,为了挑战自己、锻炼公共演讲和临场应变能力,我还参加了模拟法庭比赛(mock trial)、模拟G20峰会等。
我其实一直是个选择困难大户!专业自己很早就比较清晰,但是选校到了很晚都还没有定下来。很感谢周老师,因为对这些学校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她会尽可能把更多信息提供给我,让我更了解这些学校。周老师也会推荐一些觉得风格和我匹配的学校,帮助我完善选校名单。与此同时,周老师给我“科普”了一些美本申请目前的事态以及选校的底层逻辑,对我来说很有帮助!这让我在不同层级选校(reach/match/safety)的选择上有了更准确地定位。
除此之外,周老师在我面试准备上提供了不少帮助。我当时为了准备学校的校友面试,做了个initialview。记得周老师看完之后给我发了将近十条近1分钟的语音,说了非常多有用的建议!
不得不承认…对我来说文书写作真的是个有点头疼的过程…所以如果是写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难有趣…
但是现在回看,有这样的经历还是很有意义的。文书写作的确能够帮助你回忆自己做过什么,同时也会让你发觉自己一些独特的闪光点。经历过申请季,我其实学会了更理性、客观和全面地看待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某些特质原来竟是如此美好和特别,因此能够真的为自己开心;也看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和短板,但在认清现状摆平心态中又能平静地接纳,与自己的诸多不完美和解。所以,其实是看到了自己更多的破孔,但竟然意外地,反而让我更加喜欢这个真实和完整的自己了!这个更欣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的过程,我觉得其实是无比有趣和宝贵的(当然,这话只能事后说。要我再经历一遍的话,那真的大可不必了…哈哈哈哈哈)。
我最大的成长是更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全部。在前文也有写到,大概是学会发自内心因为自己独特的优点而满足,但又不因此看自己比别人强。因为同样也意识到自己在其他方面存在短板,以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
对马上进入申请季的学弟学妹的建议:
申请季的确不容易,但是,既然是必须要经历的,何尝不换个心态,把申请季的挑战当作一个让你成长的宝贵机遇。就像在游戏里打怪兽一样,申请季是一个比较难的关卡,但是通关了你就会level up、获得成长!成长可能是诸多方面的:比如,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平静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尤指自己心血来潮写好一篇自以为不错的文书结果没过多久就被父母/老师泼了冷水。可能因为自己沉浸在主观感受中,会不能理性地看到文章里的问题。但是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服。学习如何摆平这样的心态然后去提升自己的文书哈哈哈哈)、如何在做决定时学会优先级排序、如何情绪调节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宝贵的财富哎~所以,做好心理准备,但也不要太害怕!
寻找合适的情绪梳理方法。比如和父母、亲近的朋友交流。申请季有自我怀疑、否定、焦虑的情绪真的太正常啦,但是不要自己憋着。找一些方法纾解出来~
不要急于求成,一定想着ED下车。因为幸存者偏差,你一定会在某些时刻觉得好像大家都会下车了。甚至,也会把期望提得很高觉得自己要下车了(而当落空后心理落差真的很难受)。但是,事实是,ED下车的终究还是少数,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你一起并肩作战~ED没下车i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甚至,RD也许有你意想不到的美好惊喜。永远相信,还有更适合你的在路上~
Comparison is the thief of joy! 不要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也最好不要在申请季看知乎/小红书上别人的profile。对自己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好像都会倾向看看别人怎么样。但是我个人感觉其实这些信息除了带给你我焦虑不会有什么益处。美本申请录取因素真的太多太多,别人列举的几个点很难完整诠释一个人的能力。以及,已经进入申请季阶段了,再看别人的profile也不能让你自己提升变强了啊。亲测有效,我自从十月底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没刷过了——毕竟,申请季让你糟心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没必要再给自己添堵了吧哈哈哈哈!
最后,推荐两首陪我渡过申请季最艰难阶段的歌。两首歌曲高潮部分的歌词真的唱入我心,给了我很多力量和安慰。希望到你最艰难的时候也能陪伴你哈哈!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by Sheppard)
Keep your head up princess (by Anson Seabra)
一直听说“真诚是必杀技”,直到现在我才是真的相信!!坦白来讲,从很多硬数据上,我没有觉得我极具竞争力(我没有提交sat、高二又因为疫情ap开始取消所以ap数目很少、没有什么著名竞赛奖项),但是竟然能够被竞争如此激烈的学校录取,我在想可能是因为我的文书中透露了我执着的热爱(当然前提是有比较硬的课内GPA和托福)。这也才让我意识到,原来热爱真的会自然流露在你的文字中,而招生官也能从文字中捕捉到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喜欢且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吧~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我是十分幸运的。我身边太多太多出色的同学其实也qualify这些学校的标准,他们也超级优秀。所以,有这个结果真的心存感恩。我觉得除了努力,更是丰盛的恩典。
与Rachel一起工作的时候,申请季已经开始了。从她已经完成的材料可以看出,这个小姑娘在过去的两年多里非常的刻苦勤奋。不但在学术成绩上一直保持着完美的表现,而且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满满三页纸,超过1200字的简历,可能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然而,正是这份全面且优秀的简历,成为了我们首个需要改善的环节,因为包罗万象的信息会掩盖人物的主线和特质。招生官给每个申请者留出来的材料审核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通过之前和招生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像UCB这样的公立旗舰大校,每个申请者的材料阅读时间可能只有短短的8分钟左右。所以,美本的申请不能依照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思路去准备,材料并不是越详尽越好,而是越有鲜明的特点越好。
作为升学顾问,我们则可以从一个深谙申请之道且又客观的角度来帮助Rachel分辨和判断,哪些是她最需要反复强调深化刻入招生官脑子里的人物特性;哪些虽然也很好,但是是需要狠心剪除的旁枝末节。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我们最终打造出了人设鲜明的Rachel – 在学术中探索并反思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地域差异与成因,在社会实践中利用一手数据和科学方法来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并在社团活动中提出可实际操作的针对性改善方案。是一位真正做到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实干家。
其次就是面试准备。Rachel此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环节,而这在文理学院以及杜克的申请要素中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先安排了Initialview的培训。因为相对于大学自己的面试,第三方面试比较简单,可以作为面试的基础来进行准备。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Rachel习惯的思维模式,即比较关注细节,希望把过程讲得特别清楚明白。这确实是实干家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但Initialview总共1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兼顾8个问题,太长的回答可能会导致面试官不得不打断面试者,导致效果不佳。而校友面试,从时长、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与第三方面试不同。所以我们在面试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从常见问题的头脑风暴、素材的详弱分布,到外教老师多次的模拟点评,再到Initialview视频出来后每个问题的优缺点分析,不放过任何细节。正是这样充分的准备,获得了良好的面试效果,成为了录取的关键。
虽然和Rachel一起工作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她的爱心和勤奋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她也曾纠结和彷徨,但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和责任感让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的无私奉献不掺杂任何功利,在当下卷王遍地的社会中极其难能可贵。
Rachel的赤诚之心是她最终圆梦的力量源泉。祝愿Rachel多年之后,仍然保有这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