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本Top30甚至藤校的最佳跳板,美高Top30一直是很多志在留学的莘莘学子的梦想。然而直到进入申请当季,很多孩子才发现不管是硬性标准还是软性准备,自己现有的储备还远远不够。
我常常对准备申请美高的孩子们说:申请美国高中留学的本质,其实是和“时间”做抗争。开始的时间点越早,准备的时间越多,申请结果自然就会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和大家聊聊应该如何提前2-3年规划Top30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文末会告诉大家为什么不建议再提前规划)。
前方高能预警!文本量极大!
活动特长:三个“一”
相信这部分是大家最关注的内容:什么样的特长才是有意义的呢?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应该参加的呢?毕竟在美高申请的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学术能力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反而是一些特别的活动才能够给招生官更深刻的印象。
一个误区
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定都听过这样一个结论:“不要拿游泳和篮球作为特长,美国人不看这个的。“于是很多孩子就放弃了在游泳和篮球上的兴趣,开始转战其他的兴趣爱好了。
从申请美高的技术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个正确的决定:不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收益小的事情。但是核心原因却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孩子在活动上面的专精程度。
如果孩子在游泳、篮球这些美国人擅长的活动方面,依然可以做到出类拔萃,那么这些活动依然可以作为孩子的特长大书特书,甚至会比其他的活动更有优势,因为美国人非常、非常在乎这种全民运动。
因此,如果孩子真得在某一项活动上面有着远超同龄人的能力,那么不管这个活动是什么,都请坚持下去,因为这将会帮助孩子在美高申请中占据绝对主动权。
一条建议
但是要做到鹤立鸡群,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孩子具有过人的天赋。天赋这个东西,坦白地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
那么在活动方面,孩子们应该如何提前2-3年做规划呢?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 找出从小时候开始,孩子一直在坚持的活动。并不是说这些活动一定就是最优选,而是说至少孩子已经度过了“初学者”这个阶段,剩下的2-3年可以全心全意地用在提升能力上,节约了很多的时间。
2. 从在第一步确定的活动中,让孩子(而不是家长)选出1-2项自己真正喜爱的活动。不得不说,尽管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多才多艺的,但是很多的活动并不是孩子自己想学的,而是家长让孩子们学的。孩子们内心深处对这些强制的活动并没有什么激情,甚至会有抵触心理。在这种内驱力下,孩子又怎么可能做出成绩呢?
简化一下,就是“孩子做过且喜欢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
一些干货
最后说说活动和奖项的优先度问题,或者说:
美高会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奖项才是具有含金量的?
除了一些国民运动(篮球、游泳、棒球、橄榄球、摔跤)之外,Top30的美高还专情于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的活动:
1. 对场地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划艇、高尔夫、攀岩、壁球等2. 比较贵的活动:击剑、冰球、大提琴、机器人、科考等3. 需求量较高的活动:长笛、黑管、小提琴、辩论(模拟联合国)等
至于奖项呢,可以参考如下准则:
1. 世界级 > 美国全国 > 亚洲级 > 美国州内 > 全中国 > 一线城市省/市级别2. 名次 > xx等奖 (“第一名”远比“一等奖”强)3. 含金量 = 高排名 + 高参与人数 + 高辐射范围
在判断孩子的活动竞争力上面,可以尝试参考上面的这些信息。
总结
在活动特长这方面,最重要的其实是两点:孩子的水平与热情。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充满热情,且能力出众,那么不管这项活动是什么,那它都是一项值得和招生官书说的活动。在2-3年内,积极参加相应的比赛,取得更高的名次,这会对学生的美高申请带来巨大的好处。
至于“专注于美国人喜欢的活动”这种说法,某种程度来说,不过是在水平不够的情况下的B计划而已。
标化成绩:三个点
说完了活动,接下来说说标化成绩。这部分虽然作用没有那么大,但却是让每个孩子最头疼的部分。因为学托福和SSAT真得是很无聊、很无聊啊!
初步选校基准点
托福和SSAT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帮助孩子和家长判断孩子适合什么排名的学校。大致判断标准如下:Top 10美高:托福115+,SSAT 99%Top10-20:托福110+,SSAT95%+Top20-30:托福105+,SSAT90%+Top30-50:托福100+,SSAT90%+
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事情:这些分数起到的作用,仅限于敲门砖。什么意思呢?
如果孩子达不到这些基本的分数线,学校很有可能根本不会关注孩子的其他材料。毕竟是在美国读书嘛,英语能力不够的话,和别人的交流都会是问题,更不用提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校带回荣誉了。
这是个残酷的事实,标化成绩很有可能会是孩子在申请美高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但却是作用最小又最不可或缺的一项(之一)。
时间节点
那么标化成绩是不是越早准备越好呢?当然不是。
虽说不管是托福还是SSAT,都是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堆积,才能出高分的考试,但如果太早开始准备的话,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俗话说就是学皮了,反而效果不好。每年是会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学得太久了,反而出不来分。
比较合适的时间节点,是申请季前一年的暑假(6月份)开始学习托福。半年的时间(12月左右),考出一个90-100分的托福,申请一个Top30美高的夏校;然后在经过6-7个月的学习,在申请当季暑假中旬考出一个105-115分的托福就足够了。
时间上完全来得及,当然了,前提是孩子每天认真背单词,认真做任务,不间断。贵在坚持。
至于SSAT,可以从申请当季7月份开始接触,在8月份集中冲刺一个月,之后去考试。2-3次考试,基本上就可以出来一个2250以上的分数了。
虽说SSAT的难度要高于托福,但是由于题库相对较小,所以考出高分的难度反而低于托福。所以准备时间会稍微短一些。
当然,也不能说硬卡着申请季前一年的暑假(6月份),才开始准备托福。时间再往前一年,让孩子开始背高中、四级以及托福词汇,每天背1个list,至少在正式学习托福之前,先把基础词汇(高中词汇、四级词汇)熟练掌握。这会对之后的刷题带来巨大的帮助。
侧重点
最后说一说托福和SSAT的重要性。
尽管这两个考试都是标化考试,但是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其作用是不同的。
对于在中国上学的学生,无论国籍是哪里,托福的重要性都是远远大于SSAT的。美高不会太在意“高托福低SSAT”的状况;但是对于“低托福高SSAT”的情况,学校往往会让孩子再考一个可以和自己的SSAT分数匹配的托福,否则无法给出offer。
对于在美初上学的学生,无论国籍是哪里,托福和SSAT都是同等重要的,两项考试任何一门都不能低,否则学校会因为标化考试分数而拒绝孩子的。
当然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托福这个东西,无论国籍,无论是否在“以英文为首要语言的机构学习满3年”,都是要考的。尽管从政策上来说,有些时候托福成绩是可以waive掉的,但是许多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托福成绩,竞争力就是不够。
毕竟水涨船高,别人如果都有高托福的话,美高对孩子的潜在要求自然就会高。美高申请不是绝对能力的筛选,而是相对能力的竞争:
再差的孩子,只要比竞争者强,那他/她就会脱颖而出;再好的学生,只要比竞争者弱,那他/她只能泯然众人。
总结
标化考试,考出来的是分数,体现的是孩子的英语能力和用英文学习的能力。准备的时间,早不得、晚不得,提前1年刚刚好。
当然了,单词这个东西,绝对是越早越有好处。
前面说的是申请Top30美高的两项硬件,接下来说说经常被大家忽略,但是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软件。
能力积累:半个托福
美高申请到最后,其实比拼的还是孩子的真正能力,这其中就包括英语能力。美高需要确保孩子的英语能力足够应付纯英文环境的生活与学习,尤其是Top30的美高,因为在这些学校中,会孩子母语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孩子不得不时刻面对纯英文的交流。
阅读、写作
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还是生活中,美高的生活一定是充斥着大量要读、要写的东西。对于在中国上初中的孩子们来说,不管是在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阅读量和写作量都是远远不够的(这点美初具有极大优势),这会导致学生在刚进入美高之初,会遇到巨大的文化冲突。
美高也知道这个潜在问题,所以他们会很看重学生的读、写能力。越强的读、写能力,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多的青睐。因此,在孩子还有时间多读书、多写的时候,千万不要荒度光阴。
我常跟孩子们说:“少刷抖音,多看书!”现在的孩子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快餐式信息上了,对真正的知识吸取非常不足。
要有良好的读书计划,比如说每两周读一本英文原版小说/教科书。两年下来就是50多本书,尽管这不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但是足够孩子积攒新知识以及扩展世界观了。当然了,多多益善!
每读完一本书,可以尝试写一些literature review,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回忆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孩子精炼书中的内容,进而转化成自己的内容。字数不用多,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即可。
读、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情,趁着还有时间,一定要做。
交流
之所以没有整理为听、说,是因为“交流”这个东西,是需要有感情的。
众所周知,美高申请需要面试,而面试的本质不是背诵自己准备的面试答案,而是用聊天的方式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
注意,是“聊天的”方式。既然是聊天,那就需要自然、需要感情充沛,同时也需要不紧张。
如果前期没有和外国人沟通的经验的话,那么在面试初期将会非常紧张,毕竟万事第一次都会紧张嘛!但是面试只有一次机会,不可能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面试官,所以前期和外国人说话的次数越多,孩子紧张的程度和概率都会越小。
对于国际学校和美初的孩子来说,和外国人说话是家常便饭,这里就不用过多赘述了(当然了,我知道很多国际学校的孩子其实在学校也不怎么说英文的,哎)。对于公立校的孩子来说,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这就需要孩子在课外多做一些功课,比如说请外教啊,或者是多出国参加夏令营、夏校啊等等。
总结
2-3年,或许这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只要孩子有心,而且努力,那么在英语能力方面,一定是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的。这个提升不同于托福考试中分数的增长,它不仅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形成英文思维,这很重要。
所以说,日常的读书、写作以及与英语交流,一定不能断。
心理建设:3个是否
最后,来说说关于心理建设的问题。之所以分享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这些年美高申请的过程中,确实是出现了许多心理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否愿意出国
会有这么一个群小孩子,他们去美高的原因千奇百怪,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自己不想出去,爸爸妈妈特别想让他们出去。
这些孩子最后的申请结果无非是两种:1. 不尽如人意;2. 孩子之后接受了出国这个现实,结果还可以。在申请过程中,孩子出现了很多不配合、抵触的情况。然而这些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对“去美国读高中”这件事情是不认同的。
“我为什么要做一件我认为是不对的事情呢?”
这不是一个多严重的问题,之所以结果严重,是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太晚了。如果可以在申请季之前就慢慢和孩子讨论是否高中出国,慢慢向孩子渗透美高的一些信息,带孩子去美高去看看,那么不管结果是怎么样,至少不会出现“临阵磨一把光都光不起来的枪”这样的情况。
而这种准备,是需要时间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因孩子的个体情况而异,但是不论答案为何,准备是一定要准备的。至少家长们是需要问问孩子自己到底愿不愿意出去。
是否愿意吃苦
之所以要看孩子是否愿意出国,是因为只有愿意,才会努力,才有可能吃掉接下来所有的苦。
读书累么?写作文累么?准备活动、参加比赛累么?学习托福、SSAT累么?
当然累了,而且是非常的累,因为这不仅需要孩子花时间“学”,还需要孩子放弃时间“玩”。对于绝大多数13-15岁的小孩子来说,“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玩”。
这条不可逆的自然法则,导致了一件事情:除非去美高的动力是非常充足,否则孩子不可能为了这件事,去舍弃自己的娱乐生活。
也就是说,只有孩子自己接受了“去美高上学”这件事,他们才有可能接受得了“要吃苦”这个事实,进而在之后的规划、申请过程中,和家长、学校、顾问配合,以此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
当然了,光有“想出国”的想法一定是不足够支撑孩子度过这九九八十一难的,这就需要家长、机构共同努力,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点为孩子渗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点,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
是否愿意长大
最后一点,看上去和之前的内容有点脱节,但其实这一点是我在做顾问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
先说说长大的好处。
先不说Top30美高非常偏爱成熟的孩子——强如The Lawrenceville School的学校甚至直截了当地和我们说“我们需要成熟度超过同龄人的学生”——单单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足以让孩子在美高、美本以及未来的人生路上占得先机。
然而问题是,很多孩子并不希望长大。
长大的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要为自己负责,要为他人负责。这就需要孩子放弃许多自己身为“孩子”所拥有的权利,比如说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话等等。
或许在权衡利弊之后,成年人可以做到所谓的“成熟”,但申请美高的主体毕竟是未满18岁的小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去成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着实是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孩子就是早熟,有的孩子就是得多摔一些跟头才能知道前面有坑不能走。这需要的是大人们的耐心以及引导,毕竟我们才是成年人,我们有义务为孩子指明一条好的道路。
总结
在规划Top30美高之旅之前,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孩子想要出去的意愿。意愿够强烈,结果自然好;意愿严重不足,神仙难救。
或许这之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至少从大数据上来看,是这样子的。
结语
Top30美高申请之旅,难,也不难。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努力的事情也不少,好在我们已经很熟悉这套体系了。按部就班地做,提前2-3年开始准备,Top30美高还是很有希望的~
彩蛋
简单说说为什么提前2-3年规划是最好。
原因特别简单:高中之前的孩子,一天一变。可能今天还是喜欢机器人的小神童,明天就是热爱壁球的小健将。
至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必要在孩子中学之前,就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蓝图。这有些过于残忍了。孩子们才活了十二、三年,世界还有很多美好值得他们去探寻。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真得不应该那么早地就给孩子的生活套上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
当然了,到了中学,孩子就应该开始意识自己还有6年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社会属性的人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开始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