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国 > 打破思维定势 | “双减”其实是道奥数题,这样做才能打出“王炸”
打破思维定势 | “双减”其实是道奥数题,这样做才能打出“王炸”
来源:英锐教育|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21-08-28 | 阅读量:2328

就在昨天,上海“双减”政策细则公布。至此,北上“双减”靴子均已落地,只待新学期落实。划重点:

1.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统筹;

2.小学生作业最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不少于2小时;

3.学科类培训班非周末可以上,线下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晚于20:30,线上不晚于21:00

关于双减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家长焦虑?其实可以用“奥数”中经典的“烙饼问题”来理解:

面对这道题,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烙两个饼正反面6分钟,再烙第三饼正反面还是6分钟,所以一共12分钟。

然而要做到“时间最优化”类题目,关键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谁说必须两个饼烙完再烙第三个?

所以,家长面对“双减”,不仅是内容上的博弈,更是时间上的再分配带来的困扰;要得到最优解,是时候打破思维定势了。

01

不要让“锅”空着

很多人还在把“双减”,看成“语数外的黄昏,音体美的黎明”,其实我的理解,双减的本质不仅是内容上的博弈,更是时间上的优化问题。

每天作业限定在60分钟,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

周末不允许学语数外,那么周末学什么?

寒暑假不能搞学习,那么一两个月里哪儿甩娃?

“双减”,绝不只是单纯的做减法,因为培训能减,时间是减不掉的,原本分配给培训的时间“多”出来了,怎么优化成了一道难题。以前时间不会安排?没关系,送去补语数外总不会错,毕竟考试就考这么几门,上了课多少能在成绩上看到回报。

而现在,“标准答案被撕掉了,做完题不能对答案”的难受劲儿我想大家都是体会过的。

拿周末安排来说,如果说语数外三科的排列组合也就7种(报单科3种、报双科3种、报全科1种),那么现在各种其他课程的加入,让整个排课的可能性千变万化,用这两年学校流行的概念,那才是真正的“一人一张课表”。

谁都知道不能“让锅空着”,可怎么把饼送进去能不能得出最优解现在谁也说不准。甚至这个最优解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

02

打破思维定势

如果说上一条是人人皆知的原则,那么打破思维定势,也许就不是人人都敢做的了。

比如,刚刚我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想,总觉得要“学点什么”,这才有了“不允许学语数外,那周末学点什么?”这样的问题,但如果突破这个限制,为什么一定要“学点什么”呢?

“学点什么”这个观念扎得有多深,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桌游大家都不陌生,可大家是否知道,前几年“桌游课”在上海也曾经风靡一时,简单来说就是“教孩子玩桌游”。这就好比你们公司团建玩个狼人杀,先找个教练来帮你培训一下,并指出狼人杀对于公司成为500强的积极作用。

很多人觉得这纯属多此一举,要知道,在桌游最风靡的德国,也只是家里的玩具,从来没有“桌游课”之说。可到了中国不同,家长们发现这东西“好”,自己带娃玩既要学规则又怕玩不出精髓,于是经常问桌游销售“这个东西有课么?”

很快,各式各样的桌游“课程”便问世了。我自己就曾经做过相关工作,也不否认这些课程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点用的。但玩桌游的目的依然是享受生活,而不是“学点什么”。

“不让时间空着”,不代表一定要用“课程”、“学习”去填满。周末一家三口下个厨房、去个公园拍拍照、听个音乐会、看个脱口秀,难道不也应该列入这道题的答案吗?

从这个角度出发,“双减”绝不仅仅是针对学科培训,背后的逻辑,是让家长和孩子们把“学习”和“生活”区分开。那么,怎么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就引出了我们的下一个话题——素质教育。

03

“双减”下,重新思考素质教育 

“双减迎来素质教育的风口”,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是不认同的。

首先,在双减政策文件里,我唯一找到“素质教育”四个字的是下面这段:

也就一个作业而已,谈不上“风口”。有人说了,打击学科培训,不就是把时间都留给了素质类课程吗?

请注意,政策中唯一做了界定的,是“学科”和“非学科”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几乎只字未提“素质教育”?很简单,谁来给解释一下什么是素质教育?

去度娘一查,答案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这个回答就好比:我叫张三,张三的张、张三的三......

后面有一句话总算像样一点: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从这个定义来说,学科教育毫无疑问也属于“智”的一部分,当然也算素质教育。这其实不难理解,你总不能说语数外里“没素质”?否则那么多专家还费尽心思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算什么?

正是这个原因,语文说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数学说自己是“思维训练”、英语说自己是“阅读能力训练”,家家似乎都能打擦边球。

最近衡水中学校长成了热点,我不关注他的个人行为,我更在意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

“......许多人盲目评断分数低就是素质教育,分数高就是应试教育,荒谬可笑。”

“素质教育不是吹拉弹唱......”

两句话,精辟的点出了大众对于素质教育的误区。这个误区不消除,从语数外转移到音体美,只是赛道的变化。让一个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去搞奥数反人性,那让一个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去钢琴考级就是值得提倡的吗?

“双减”用学科和非学科类来界定,不但执行起来更加明确,也突出了背后的逻辑:“不是反对语数外,而是反对为了语数外牺牲了一个人需要的其他要素。”

教育,就要回归到“育人”上。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当务之急不是转赛道、赶紧把编程、象棋、画画课约起来,而是静下心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思考几个问题:

我现在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未来我希望和孩子之间形成怎样的关系?

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现有的家庭环境和手头资源,是否已经足够支持他长处的发挥和劣势的弥补?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选择是否用、用哪些合适的课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觉得这些问题空,浪费时间,把大方向把握好只会让之后的路更经济、更轻松。

毕竟,“双减”相当于踩了急刹车,大家重新启动都需要时间,这个空窗期不正是重新调整的好机会么。

04

抓住“变与不变”,加减才有策略

其实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个不太好下手的话题,因为太大了,如果说双减在哪个教育方向提供了机会,我更倾向于找一个范围更小的相关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最大价值,是对于人情感刺激、表达的支持作用。

其实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素质教育,更多是指通识教育。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时期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强调的都不是“艺”,而是“通”,这种通不仅是学科上的,更是情感上的。

往小了说,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持久的兴趣,这个兴趣其实就源于最纯的情感,好玩、有趣、神奇,都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一个没有情感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兴趣的。

往大里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看看杨振宁、丘成桐这样的大家,无不是文理兼修,精通诗词,情感细腻。

而这种情感的培养,每周一次的机构课程很难给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熏”,你的情感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情感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双减”特别提到“协同育人共同体”这个概念的原因。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在周末选项目的时候,可以用另一种思路去挑课程:除了孩子喜欢什么,你自己喜欢什么?

比如,我喜欢下棋,我可以给孩子报个象棋,以后回来可以一起研究棋谱或者杀两盘;你喜欢画画,可以和孩子一起报个美术班,今后拿着画板一起去公园写生。

这并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把课程作为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别忘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唤醒”。

除了双减带来的“变”,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无论有没有“双减”,都应该配置到位:

习惯

在双减的背景下,这里的习惯也就不单纯指学习习惯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话题,可以参考我们周一发的习惯养成文),这里特别说一下生活习惯。

前不久的暑假,朋友送读小学的孩子去夏令营,回来的时候竟然拎了个空箱子回来,除了身上的一套,其他衣服裤子全都不知去向。你可以说营地老师有失职,但孩子一点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都没有,还是给她敲响了警钟。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周末、寒暑假,把时间还给孩子,离开课堂,去营地、去旅游,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思维

说实话,尽管双减对学科的打击史无前例,但我依然认为,数学是训练思维最经济、最全面的工具,无论是批判性思维、结构化思维、以及建模分析等,都可以只有一张纸、一支笔、一道题的情况下实现。

当然,双减之下,数学受限,课外想要训练这些思维的重任落在了别的课上。

最接近数学的是棋类和编程,两者相比数学来说趣味性都更强一些,也各自有自己的培养优势。棋类强调问题的转化、思维定势的利用和突破;编程则更强调问题的分析、拆解、简化,而且应用范围广。这些都是丰富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武器库”。

而演讲、辩论等课程,有助于让孩子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保持和真实世界的连接,不断获取新鲜的知识,为思维提供素材。

最后,我依然觉得日常生活中锻炼思维的工具很多。一个旅行攻略、一个生日派对计划,都是不用机构就能自己做的PBL方案,也是最自然的最实用的思维培养工具。

社交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多,真的都是学习压力造成的吗?也许并不是,更本质的问题,是社交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和家长的沟通问题、和同学的相处问题,而生活中只有学习,让这些问题没有了解决的场景。

参加一项运动、加入一个球队,往往能解决孩子社交缺失的问题。运动中的社交更真实,对于孩子们学会在团队中定位自己、学会表达和倾听都有积极的作用。

「 写在后面的话 」

“双减”带来的影响,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其对于在教育上有理念、有方法的家长,更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教育是有规律的,无论政策怎么变,规律性的东西不会变。 

以前总是抱怨“剧场效应”,说自己是被环境裹挟,如今,裹挟的手已经放开,家长们,现在主场还给你了!

分享到:
大家都在看: 英国 留学前景

免费留学评估

  • 学生
  • 家长
  •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荷兰
  • 中国香港
  • 其他
最新开班 + 更多
成都英锐教育

立即预约试听

选填
第一步:填写留学意向
留学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
中国香港
其他
申请课程:
高中
本科
硕士
其他
院校排名:
世界前10
世界前50
世界前100
世界前200
无要求
意向学校:
申请专业:
出国时间:
越快越好
半年内
半年-1年
1年以后
未确定
留学预算:
100万以上
50-100万
30-50万
30万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