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国 > 全国总决赛亚军被耶鲁录取,她却说:差点就放弃了……
全国总决赛亚军被耶鲁录取,她却说:差点就放弃了……
来源:WSDA演讲与辩论| 作者:WSDA | 发布时间:2022-11-10 | 阅读量:1100

本期为WSDA优秀毕业生的采访回顾。在当时电话采访胡乐斓的时候,她已经收到了耶鲁的offer。可能是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早已被周遭疫情的恐慌冲淡,胡乐斓在采访里一边回忆一边忍不住自我吐槽:过程十分痛苦,不建议大家效仿。

她还把自己的申请经历比作拖延症患者的“大型撞车现场”——

“10月份才开始写主文书,Essay赶在最后两个星期完成,匆匆提交后改了几稿。后来又由于很多其他原因,刚刚交完early application,考完期中考,我就又去德国打了一个星期辩论赛。回国后赶上学校月考,又闭关准备了一个星期。考完月考再飞去牛津大学去面试(最终被拒,惨),一星期后回国,已是12月中旬,early application出结果的日子。

所以,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我都没有碰过申请事宜。雪上加霜的是,ED阶段又被耶鲁defer,收到通知时距RD截止也只剩下两三个星期,于是急速重写了三份Personal Statement,最后只交了一份。”

事赶事的紧张、被defer的失落、申请季的迷茫,甚至使得胡乐斓一度担心自己什么大学都申不上。于是RD阶段,她一口气交了17份申请。

“最后那两个星期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你会怀疑自己进不了大学,事情又堆在一起。整个圣诞节和期末最后几天我都请了病假,其实是在家写essay。”

所以,虽然最终录取了梦校,但其过程简直难熬到刻骨铭心。

那么,她在申请中到底如何打动了耶鲁的招生官?如何将辩论在文书中呈现?回顾辩手之路,又有哪些心得?一起来听听她的分享。

胡乐斓

毕业于上海中学国际部

现就读于耶鲁大学

Shanghai International Debate Open 2019 Open Grandfinalist

第一届中国冠军赛亚军

2019年全国总决赛亚军

2018年全国总决赛八强

2017,2018年上海区域赛亚军

1

选择耶鲁,是感性使然

也是理性思考后的深思熟虑

当问起胡乐斓为什么坚持选择耶鲁大学时,她用两个关键词回答了我们:辩论和氛围。

因为热爱辩论而向往耶鲁,并不令人意外。

作为一所极其重视演讲与辩论,并不断为之增加资金投入的老牌高校,耶鲁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更体现了其与辩论这项活动相通的内核:

“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胡乐斓说,她选择耶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进入大学后还能在强手如云的环境中继续打辩论。

而说到氛围这个词,则显得有些”玄学“了。

听过很多申请者说某所大学的氛围很适合自己,但在追问之下,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氛围是什么,什么是适合,以及为什么是适合的。

然而对胡乐斓来说,在得出这一感性结论前,其实已有一番理性分析。她总结道:“我还是觉得耶鲁那种community oriented的氛围吸引了我。”

事实上,很多大学都声称自己的校园氛围融洽,社群开放友好,其中多少有些渲染成分。但胡乐斓咨询了许多认识的耶鲁学姐学长,得到的回复清一色称赞耶鲁是名副其实地友好平和,并与她详述了校园社群中的诸多细节。

我们又问:ED耶鲁defer,那你觉得耶鲁为什么RD阶段又选择了你?

胡乐斓提起了自己百忙之中写就的文书。

就像上文说到,耶鲁于她的印象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一个非常融洽的community。于是在文书中,胡乐斓主要着墨于自己与人为善的经历,以此体现与耶鲁氛围相合的个人特质。

比如,她有一篇essay虽然写的是辩论,但其角度与别人不大相同。说的是她十一年级时,跟随一个公益组织去越南教当地小孩子辩论的经历。她说,虽然未来并不打算从事教育,但帮助小朋友、给他们教课这件事还是让她打心底里感到开心。

除此以外,胡乐斓推测,也许是她的辩论经历亦与耶鲁的强专业相吻合,于是为申请加成。

时间再回溯到十年级的暑假,胡乐斓跟随爸妈进行了一次美国东部学校(包括Williams, Amherst, Swarthmore等文理学院和Harvard, Yale, Princeton, MIT, Dartmouth, Brown, Penn, Columbia, NYU等大U学校)的访校之旅。到了十一年级暑假,爸妈便放手让她自己继续了西部学校(包括Stanford, USC, The Claremont Colleges, UChicago等)的考察。

后来,她还申请上了耶鲁全球青年学者暑期项目(Yale Young Global Scholars,被称为全美10大最难申请夏校项目之一),在耶鲁大学的校园中实地体验了一番学习生活。

这一切,让她更加向往耶鲁的氛围,并成为她申请的动力。

2

赛场上的紧张和刺激感

让她对辩论深深着迷

在聊天中我们发现,不论是申请过程,还是学校选择,辩论可以说是贯穿乐斓学业的主线。

在RD申请的时候,胡乐斓还有一篇essay写的是辩论和皮划艇的相似之处。

乍听之下有些新奇,一般人的脑回路似乎很难将这两者联系到一起。但胡乐斓在essay中写道,这两种活动都不只需要你的临场发挥,更需要你能提前做计划,有运筹帷幄的能力。

谈起辩论经历,我们更有诸多好奇。不似很多辩手在入门前需要翻越英文这座大山,从小就读国际学校的胡乐斓从未因语言而感到有障碍。在对其他大神级辩手的采访中,也经常有人提及她的的知识面广,哪怕自己找到一个冷僻的论据,她也能临场反驳。

那么,对于胡乐斓而言,她在打辩论的一路上有过艰难时刻吗?支持她继续打辩论的动力,除了一份热爱,还有什么?

对我们这些问题,胡乐斓总结道:“让我在辩论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其实是series of accidents。”

回忆起最初接触辩论,是在七年级。当时,她外校的朋友向她推荐了辩论这项活动,说是很好玩。正好学校也有辩论社,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社团。

一开始是害怕并有些讨厌辩论的。时刻需要的临场发挥、社团里不苟言笑的教练,对她而言都是压力。胡乐斓说:“当时辩论社的外教教练是非常严肃较真,如果缺席一定要提前报备,还要跟他说明具体原因。所以最早是迫于教练的压力,硬着头皮参加的辩论社。”

开始喜欢辩论的契机,还得追溯到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参加辩论赛。那也是胡乐斓第一次正式打比赛,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好。本来她和搭档的目标仅仅是晋级,没想到最后闯入了8强。对于第一次参赛的她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激发了她体内的好胜心,向更靠前的名次进发。

旗开得胜固然是动力,但更让胡乐斓感到兴奋的,是独属于竞争场的紧张和刺激。

她说,辩论是一种具有抗争性的活动。那种非输既赢的情境下,人不自觉就会产生一种sense of urgency。

这种紧迫感来自于诸多幽微时刻——也许是某一场决赛中,大家都在看着你的那种high-stakes situation;也许是对方抛出了一个有力的论据,需要你调动大脑予以反驳的几秒钟……置身其中,人很难不兴奋起来。

辩论最公平的地方,也许就在于输赢。无论你多厉害,都可能会因为对手太强,因为准备不足,甚至因为运气不佳而输掉比赛。胡乐斓也不例外。

在她的印象当中,有两场比赛绝对忘不掉。

一次她第一回进决赛,当时是在陕西赛区,输得很惨。输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能力不足,对手的实力强过她很多。所以被打得很懵,她的搭档在summary speech时只讲了30秒。当时他们感到很绝望,但也重新燃起斗志,决心下次不能再输得这么惨,要多多做准备,提升自己的能力。

另一次是去年5月SIDO (Shanghai International Debate Open)的决赛。这场决赛的参赛者都是大学生、欧洲冠军、全球best speaker之类的选手,她和搭档原以为输定了,没想到最后还是能晋级。虽然最终结果输得很惨,但对她而言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我们从中获得了抗压能力,之后再面对那些很强的辩手也不再害怕了。”胡乐斓说。

3

五彩斑斓的辩论路途

是因为有Community这个大家庭

在采访过程中,多次提到输赢、竞争、决心之类的词,让我们本以为好胜心是胡乐斓坚持打辩论的原动力。但聊着聊着却发现,对她而言,也许还有一个因素,比输赢重要得多。

这个因素就是community。——也是我们采访其他WSDA选手时,一致避不开的话题。

胡乐斓觉得,辩论圈是“一个非常niche的community”,聚集了一群执着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考的人,大家的目光都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能变得意气相投。

对胡乐斓而言,辩论圈某种意义上也是舒适圈。在其中,她才能够自在地做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刻让她感到很享受,很快乐。

比如他们飞往国内外各地打比赛,一起品尝各地美食。

比如打国赛的时候,很多辩手会住在一起,吐槽前一场辩论的问题,叫外卖,然后聊到深夜。

比如在比赛的紧张气氛下,辩手们还是会互相开玩笑。说起好笑的事,胡乐斓首先想到的是今年中国冠军赛,得了冠军的男生是她很好的朋友,在决赛时被别人拍了照片截下来做成表情包,大家在群里互传,互相”嘲笑“。

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辩论的community。每一段记忆好像都有不同的颜色,也让乐斓的辩论生涯愈发五彩斑斓起来。

“Until I moved out of the circle,I never realized that.”这是胡乐斓对辩论圈最深的感受。她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实属难得,而辩论带给她最大的财富,或许就是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在待人接物这方面,辩论也为她打开了新天地。她变得不那么内向了,更准确地说,让她更能够掌握自己的表达,也让别人能够更清晰地知道她的想法和观点是什么。

她说,很多人误以为打辩论会让人变得competitive,容易跟别人吵起来,但其实刚好相反。打辩论后,她在面对一个issue时,变得更能理解别人的想法,也理解了为什么很多问题没有非黑即白的、或是一锤定音的答案。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则意味着她不会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或执着于将自己的想法强施于人。反之,她变得更愿意倾听,并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所有人都适合打辩论

但擅长打辩论是需要讲究方法的

采访中,乐斓还讲到自己有两个弟弟和妹妹,也都在学习辩论。与胡乐斓热爱辩论并坚持打比赛不同的是,他们好像并不热衷于此。

小编有些好奇,忍不住问道: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打辩论呢?或者说,你自己身上有哪些特质适合辩论?

“我觉得适合打辩论和擅长打辩论,应该是两件事。”胡乐斓给出了一番习惯性的理性分析。

事实上,所有人都适合打辩论,因为辩论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她的弟弟和妹妹虽然与她性格不同,但他们也在学辩论。即使之后并没有深入打比赛的想法,也需要从辩论中习得一种思维方式,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即大家常说的critical thinking。这也是辩论独有的收获。

正如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乐斓看来,一个人如若想要在辩论上做出成绩来,主要取决于辩手是否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语言能力。语言是辩论场上的剑,思维再敏捷、储备再丰富,挥不出剑也是白搭。胡乐斓说,就好比让她去打中文辩论,就一定会输得很惨,因为她中文比英文不熟练很多。

二是思维能力。与creative的思考方式相对地,辩手需要的是一颗善于理性分析的大脑。

三是突破自己。胡乐斓说,辩论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对手反驳你的观点,或是你的反应不够快以至于被反驳,跟那些知识储备比你丰富、辩论技巧比你好的辩手对垒……诸如此类的情况都需要你自己克服,走出舒适区,花时间精进自己的辩论技巧。

关于突破自己这一点,胡乐斓感受颇深。

她从七年级入门辩论一直到十年级为止,都一直被教练诟病speaking style,说她讲话像机器人,完全不带感情,在赛场上的劣势就是不够入耳。胡乐斓说:“后来我一直在刻意练习自己的发言风格,虽然不是我的强项,最后也没有练得特别出彩,但现在相比十年级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时,她的练习方式就是把自己每次的speech给录下来,回放给自己听,每次练习时只专注于其中一点进行改进。比如BP赛制下,每次speech都需要穿插一些illustrations和examples来让你的case在裁判听起来更具象化。于是她就会刻意让自己在下一个speech里讲满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可能就20秒,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发言风格更被听众接受和理解,更让人信服。

5

每一个辩手在不断输出的过程中

也要通过阅读有所输入

采访最后,小编想起上次有辩手在回忆赛场往事时,提到胡乐斓知识储备丰富,他在赛场上打了一个生僻的知识点也被胡乐斓及队友成功反驳。

于是我们问:你平时主要读什么书,又是如何通过阅读建立知识体系的呢?

在阅读这件事上,胡乐斓主要将自己的热情与习惯归功于家庭环境。“我爸爸读的书很多,也潜移默化影响到我。”

对于课外阅读,胡乐斓说,虽然学校里布置的书单也很有意思,但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在广度上有所欠缺,所以还是需要自己在课外多读些不同类型的书。

她谦虚地说,最近自己读的书比较少。要读哪些书,她通常是在网上搜索,择感兴趣的读。光nonfiction就涉及非常多的topic,比如国际关系、经济……她有时凌晨三点还睡不着,就爬起来读一读哲学,寻找人生意义,或者看看criminal justice,science和society的交叉相关……总之很广也很杂。如此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也是她能够在辩论场上自信挥洒的底气之一。


分享到:
大家都在看: 英国 留学前景

免费留学评估

  • 学生
  • 家长
  •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荷兰
  • 中国香港
  • 其他
最新开班 + 更多
成都英锐教育

立即预约试听

选填
第一步:填写留学意向
留学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
中国香港
其他
申请课程:
高中
本科
硕士
其他
院校排名:
世界前10
世界前50
世界前100
世界前200
无要求
意向学校:
申请专业:
出国时间:
越快越好
半年内
半年-1年
1年以后
未确定
留学预算:
100万以上
50-100万
30-50万
30万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