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申请季时,笔者认识了一位Z同学,他的家长十分以孩子的AP课程成绩为傲,觉得这是可以直达藤校的有力证明——
高一:微积分BC(5分)、计算机科学A(5分)
高二:计算机科学原理(5分)、宏观经济学(5分)、微观经济学(5分)、物理C力学(5分)、物理C电磁学(5分)
但结果是,Z同学那个申请季没有被任何前30的学校录取。
原因很简单:Z同学虽然AP成绩不错,但他花了太多时间学AP课程,SAT考试到了申请当年才开始考,多次考试,最后也只有1300+。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整体规划意识:没有安排好标化考试与学科考试的节奏。
虽然Z同学的经历是个例,他申请中的问题却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疑问:
什么时候开始学习AP?如何平衡SAT与AP/SAT2的考试安排?
学科考试是否有必要文理兼修?偏科学生如何扬长避短?
怎样才能做到高效备考,拿到满意分数?
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学习AP
AP课程学习也并不是越早越好,如何平衡SAT考试
这几年早规划的概念深入人心,最近我们还遇到了一些从初三开始就准备AP的学生,但我们认为:AP学习并不是越早越好。
高一没学AP,高二考了微积分BC、英语语言与写作、音乐理论、心理学、美国历史;高三考了艺术史、计算机科学A、英语文学与写作、统计学、世界历史。
首先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学习AP。
因为AP开设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有能力并且积极上进的高中学生,能在高中期间有机会学习大学级别的课程。”
在咨询报考什么科目之前,请所有学生先确定自己此阶段是否具有适合学习AP的主要特质:
语言能力达标,有一定的数理能力,学有余力,想要提升申请竞争力,渴望进入好大学。不擅长数理,但是文科基础、语言基础不错的同学,可以先考虑文科的AP科目。
几个重要原则是:
托福低于85分的学生还是先关注托福为好,SAT达不到1400水平,先将更多精力放在冲SAT成绩上。
SAT2和AP有很多科目的知识是大段大段重叠的,比如化学、生物、物理(物理1&2完全涵盖SAT2的物理),以及美国历史等,这些科目适合学完AP后再备考SAT2。许多同学的操作是5月考完AP,稍作备考,就能顺带轻松完成6月对应科目的SAT2考试。
其中IB体系的学生不需要考AP,A-Level体系想申请美本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基础,适当考几个AP科目。
当然也有家长问,不是现在很多学校可以用AP/SAT2替代SAT了么?所以我们大量时间准备AP/SAT2岂不是更好?并且从考试成绩统计来看,似乎AP和SAT2更好拿满分呢。
文前Z同学的妈妈也是这样想的,她了解到纽约大学不强制要求SAT,以为这是一个“走捷径、取巧”的好机会,想申请纽约大学,最终没有成功。因为她忽视了纽约大学对三门AP/SAT2替代SAT的要求细则:文理兼修!
小Z本身就是一个偏理科的孩子,像美国历史、英语语言与写作等类型的课他没有兴趣也很难拿高分。
然而,即使时间退回到申请之前,我们就要劝说他做到“文理兼修”吗?也并非如此。
如果时间充裕,也不要吝惜自己的才华,请尽量做到文理兼备吧!尤其是想申请名校的学生。
比如2019年另一位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学员:
高一考了物理C(力学),高二考了微积分BC、计算机科学A、英语语言与写作、物理C(电磁)、心理学、美国历史,高三考了化学、欧洲史、微观经济学、统计学。
如果时间不充裕,或者不擅长某些类别的科目,那最好是能往狠里突出和强调自己擅长的科目和领域(要达到强大级别的擅长)。
比如2019年一位被耶鲁大学录取的学员:
高一考了经济学、美国历史,高二考了世界史、欧洲史、法语、日语、微积分BC等科目。
这位学员并没有文理兼修,但SAT考了1500多,而且在文书和各种材料中证明了自己的语言天赋、能力,并且好歹有门“微积分BC”的5分说明数学不掉链子。和Z同学是非常不同的。
▷由简入繁 以5分率为参考
学习是一个递进过程,所以,并不建议急急忙忙去挑战比较难的科目,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特点,循序渐进,稍有挑战精神地学习AP。
▷AP选科 应该结合专业兴趣
虽然很多同学在学习AP期间,甚至在临近申请时,都还不确定大学的专业方向,但大部分同学大体还是有些倾向性的。比如,有的同学更擅长或喜欢物理、数学等理工科,而有的同学内心里更喜欢历史、心理学等文科科目。
即使是本文最开始提到的Z同学,他选的AP也是基于自己对计算机和物理的兴趣的,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忽视了SAT这个大前提。
但除了这种中国学生常选的科目以外,建议大家也可以将思维发散开来,更加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家可以再回去看一眼那位考了音乐理论和艺术史的去普林斯顿学生的AP学习清单。这位同学以文科见长,擅长音乐,在AP学习过程中也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了不是很常规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