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早申收官——
用经验与理性,破解申请玄学
2021-2022申请季早申放榜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本文将深度解析今年的录取形势及背后原因,为身处申请季和即将准备申请的同学们厘清思路。
— 本文作者 —
仲玮 老师
北京英锐首席升学指导顾问
杜克大学电子工程硕士
拥有10年以上海外大学规划申请经验。曾先后任职于杜克大学海外教学招生办公室、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具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擅长挖掘学生闪光点并制定合理高效的留学申请方案。曾指导学生进入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顶级名校。
01
早申形势雾里看花,其实一切早已明了
很多人在讨论今年的早申,有的美国大学在大幅缩减中国学生录取名额,有的学校却在“狂撒offer”,录取呈两极分化;也有人说今年的录取更多向二三线城市倾斜。针对这几点,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录取“两极分化”并不是今年的特例,分化的情况也没有那么严重。美国大学的录取,也会有“大小年”的情况,比如斯坦福今年发的录取比去年多,2026届中国大陆有14人(不完全统计)在早申阶段斩获斯坦福offer,超过去年的9人;而哈佛今年在中国大陆就是零录取;“大众情人”康奈尔过去三年都算慷慨,今年仅有45人(不完全统计)在早申被康奈尔录取,明显收紧等等。
其次,与其说今年的早申比往年更加严峻,不如说在美本名校录取中,申请形势永远会是一年比一年严峻,表面上呈现出来的趋势就是绝大部分的名校录取都是收紧的。这两年这个趋势尤为明显,潜在的原因可能是在标化可选(test-optional)的政策下,中国大陆能够通过有效的软实力背景来支撑其学术能力或优秀人格的申请人基数还未充分成长起来。同时,脱离标化成绩的硬指标,大学招生的选材体系还在更新成熟的过程中,所以名校招生官更偏向保守,收紧录取人数,宁缺毋滥。纵观美本录取近十年的情况,标准化分数在激烈的名校录取竞争中早已无法满足区分高端申请人群的效果,疫情的爆发只是进一步催化了标化弱化的进程。
总而言之,如果在TOP20名校范围内去看所谓的录取率,意义不大,因为每一个录取都是一个个性化事件,都是招生官基于单个申请者材料做出的主观判断。一个学校录取率再高,如果学生能力不达标,或者和学校风格并不匹配,依旧可能遭遇“滑铁卢”。每个学校有一定的录取风格,但也同样追求学生群体的多样性(Diversity),更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和性格,匹配到他最适合的学校。
另外,早在三年前,超级名校(Super Five)的录取向二三线城市倾斜的趋势就已经显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宏观愿景之一是推动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而且是全球范围的推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社会阶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美国名校已经不觉得这些“家境殷实”的一线娃,“特别”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人突破了。于是,更倾向于向二三线城市招生,这样录取的学生会更加珍惜这个难得的教育机会,会更加感恩学校,毕业后也更有意愿回馈母校和社会。
02
万变不离其宗,申请的本质还是“申请人”本身
虽然脱离了标化成绩,但招生官依然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偏硬的指标来衡量申请者的能力,也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从对标化考试的考察转移到对校内过程性学术(在校GPA)表现的考察。
我们需要在对校内的课程设置、难度梯度、选课制度和政策的充分了解下,通过长时间的规划,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将过程性学习的背书力量发挥到最大。
所以,能够在早申阶段拿到名校录取的学生首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没有短板:校内成绩过关(以A为主且没有出现过C或D),托福108+。大学录取是一个综合性评价过程(holistic evaluation),很多学生追求115分以上的高分,但如果其它方面平平无奇,115和110分的托福成绩并没有太大区别。同样地,如果托福110分,但个人特色方面出类拔萃,个人标签非常明显,思想成熟度高,也是有机会PK掉托福118分但个人特色稍逊色的竞争者的。
那么,什么是个人特色?个人特色不仅局限于特别的课外活动,活动只是体现个人特色的一种外在体现。深层次的个人特色还体现在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独特解读、或者是在跨学科领域里的深度探索等等。
此外,学生在具备个人特色的同时,还应该拥有成熟且谦逊(Mature & humble)的心态。这既体现在其思想深度和观点表达的方式上,也直接体现在了申请文书中。美国大学招生官是非常敏锐的一个群体,“阅人无数”,能够从整体申请材料中捕捉到申请者的特点,如果材料中有虚构的成分和矛盾之处,很容易被招生官的火眼金睛精准地发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在学生的前期教育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优秀的升学顾问,会基于自己对美国主流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刻领悟和了解,帮学生建立兼具个人特色且成熟谦逊的申请形象,这一点是无论政策如何改变都不会动摇的本质。
03
让早申回归理性,盲从登不上名校早班车
早申放榜结束,不少机构将北京各大国际部早申结果进行横向对比,为那些暂时没有亮眼成绩的学校打上“不尽人意”的标签。但我想说,早申只是开始,录取季还远远没有结束,此时的结论都会有“翻车”的可能。
许多人对早申的理解是有误区的,首先在这里为大家科普早申的两种主要类型——EA和ED。
EA
选择了这个申请通道的学生有提前被录取的概率,但录取了不一定要去。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选择进行EA申请的比例是很大的。在英锐学员中,70%-80%的同学都会选择EA申请。首先,实行EA政策的学校多以公立校为主,录取要求“相对来说”不算太高。由于公立大学规模较大,申请人数众多,因此大部分公立学校在招生时更看重学生的“硬件条件”,如GPA和标化成绩,以求在众多申请者中更快速高效地筛选人才。其次,EA申请更多是谋求“保底”,不少学生会选择在EA阶段申请40名左右的学校作为保底safe选项。同时,EA申请也相当于给RD申请做一次预演。对于有拖延症的学生,进行EA申请能够督促他尽快准备好材料,积极地对待申请。
ED
ED则是针对学生想要申请的梦校。ED申请的决定要更加慎重,一旦获得录取则必须要去这所学校就读。选择进行ED申请的同学,通常是竞争力较高的同学,且对自己的申请材料比较有信心。所以,如果学生的材料准备得不够充分或是成绩还不完美,不建议轻易去进行ED申请的。
对于绝大多数英锐的学员而言,一般申请规划起步得都比较早,整体的升学工作做得很全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以ED申请为目标。英锐的顾问老师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和顾问进行配合,在长期参与升学规划的过程中保证学生在早申阶段有充足的准备,从而很好地完成ED时升学材料的准备工作。
事实上,美国本土学生选择早申请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只有确定了一定要去的学校,他们才会做早申,大部分美国学生不会单纯为了更容易录取而选择早申。
很多家长看到早申的录取率高,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一部分在于早申请的整体人数比常规申请要少,分母更小,导致录取率表面上看起来更高。实际上,早申的难度并不比常规申请低,因为大学的考核标准并不会降低。当然,早申的绑定政策对申请录取是有一定帮助的,但作用也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必要“神话”早申请。有一点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早申请的政策决定了如果在早申阶段被拒绝,那么相应地就会失去这所学校常规申请阶段的申请资格。也就是说,即使在高三上学期的学业表现有了一定提升,也无法在同一所学校的常规申请中加以利用,浪费了常规申请的机会。
综上所述,对于早申,希望大家能够回归理智,不要成为茫茫分母中的一员。
04
申请是个技术活,玄也不玄
申请之“玄”,归根结底是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设计理念和教育初衷的模糊认知。大学申请没有固定的公式,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申请顾问,不会被表面的因素或一时的政策变动所影响,而是会基于对美国大学办学和招生理念的充分理解,在与学生的相处陪伴过程中,结合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心智成熟度、自我认知度的评估,为学生规划整体的申请方案。
例如,针对早申的选校策略,什么样的学校是学生“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就非常考验顾问的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些是无法言传,也无法简单地从成绩单和分数作出判断的。
很多家长在高一就纠结于孩子的专业选择,有些甚至是基于自己的固有经验为孩子选择专业。但是,美国大学考察的并不是申请者是否有明确的专业,而是是否尝试去探索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在探索专业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如果升学规划起步得早,留给孩子进行个人兴趣、学术专业、课外活动的探索时间就更多。通过不断的尝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术的认知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见得能取得很大的立竿见影、肉眼可见的进步,但通过尝试去做“减法”,找到明确的自我认知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我们本末倒置,用传统的思维为孩子选择专业,例如单纯考虑就业、薪资,抱着这种目的去规划申请,我们能做的事情以及对孩子的帮助和提升就非常有限。
面对申请,我们需要的是洞察和经验,一旦能够有透彻的了解,一切焦虑和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免费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