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生杀大权”,决定你是否被大学录取的招生官,居然花在你精心准备的申请资料上只有4分钟?根据《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调查显示: 招生官每小时最多可以快速浏览15份申请,平均到每份申请仅仅只有4分钟。
在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招生官需要评估:
■ 个人情况
■ 学术成绩
■ 标化考试
■ 课外活动
■ 申请文书
■ 其他素材(论文相关、作品集.....)
现实就是竞争者太多,展示机会有限,所以想成为招生官的眼中的“天选之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01
了解招生官的评估逻辑
GPA数据不等于学术能力,招生官在评估学生成绩单时,并不会孤立的依据GPA这个数字来判断学生的学术潜力,他们会进一步深入查看学生选择哪些课程?课程难度如何?学校班级排名如何?
综合上述这几个因素后,招生官才能更准确评估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平。有些学生GPA达到完美的4.0,但因为没有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招生官也会认为学生并没有在学业上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没有充分的挑战自己。
至于那些选择有挑战难度课程的学生们,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大,即使没有完美的GPA数据支持,招生官也会感受到他们在学术领域中不断攀升高峰的决心和毅力,这样往往比满分的GPA更令招生官印象深刻。
讲座回顾|通往名校的基石:校内GPA保持和选课(上)
讲座回顾|通往名校的基石:校内GPA保持和选课(下)
02
清晰招生官的评估体系
背景提升=几个竞赛+几个科研+社团+夏校+公益活动?这是家长们提炼的留学申请规划公式。客观逻辑没有错,但却忽略了申请录取是一个系统评估的过程,招生官需要通过申请资料来全方面了解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
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不是套用公式就万事大吉。学生和家长都要去思考:所参与的活动能不能成为申请的加分项?能不能展现学生独特之处?能不能帮助招生官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优势?一味盲从按照公式走流程反而会让招生官感到疑惑,因为他们无法从这些公式化的申请资料中解读出学生的真实属性。
实际上,招生官们更关注申请材料背后的这位学生。学业能力上是否做好入读大学的准备?性格特点是否符合大学的气质?对未来的发展如何规划?大学能否满足个体的培养预期?等等问题。
我们需要给招生官呈现的是一个独特而真实的个体,所以在规划之初就应该清楚招生官的评估逻辑和体系。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独特属性,为其进行整体把控,梳理专业方向,设计个性化活动,层层推进,从容准备。所谓的背景提升,核心都是为了展现学生的独特性。
背景提升之后在文书呈现中,我们的前招生官顾问Aman在一次讲座分享中讲到:“在申请文书中,并不是要写你获得了多少奖牌,有多少人为你鼓掌,而是找到个人成长过程中那个特别的故事,表达什么是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以及你是如何追求它的。”
让招生官主动为你打CALL
初筛过后,招生官会带着突出重围的申请者材料进入到“决赛圈”,在这个环节,负责审核材料的招生官会向招生委员会介绍这位学生,一份申请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要让招生官主动为自己打Call, 所写的文书要讲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个故事越能展现你尽情地做自己,展现你的个性,兴趣,预期,就越能让招生官印象深刻。也就是说,申请材料越独特,越真实,越容易帮助初筛招生官打动整个招生委员会成功录取你。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按照招生官的逻辑来清晰表达自己的优势,才能为升学申请这场战役收获更多的制胜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