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在小时候怀抱过梦想,然而或受制于家庭条件,或需要专心读书,这些梦想与爱好往往不了了之。不过,在纪录片《小小少年》中,孩子们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但在各自父母的尊重与支持下,孩子们都在梦想的领域奔驰,将天赋和热爱将变现成受用一生的“财富”的。
当一个孩子痴迷于一件事,又会迸发出怎样超乎超人的能量和创造力呢?
B站最新出品的9.8分纪录片《小小少年》给予了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的独到思维:
“当家人开始摒弃权衡和选择,尊重孩子们的热爱与投入,或许,我们家的那些平凡普通的孩子在热爱和努力的加持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少年。”
在纪录片中,小巨人们在自己钟爱的事情上做到极致,在旁人看来,那就是难能可贵、与生俱来的“天赋”。
然而,对出生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当“高贵”的天赋长在了山村,物质条件匮乏时,他们的梦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对出生优渥家庭的孩子而言,可能他们的坚持和钟爱是与父母的期许背道而驰,拉锯战因此引发,追梦路上也有了阻碍。
如果,家长们能在此时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他们的天赋和热爱将变现成受用一生的“财富”。
山村里起舞的芭蕾舞女孩
中国云南,国家级贫困县砚山县那夺村里,9岁的邬刚云在自家嘈杂的猪肉铺里,将柔软的身体弯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苦练芭蕾舞动作,引得众人驻足围观。
一边是母亲案头响起清脆的剁猪肉杂音,一边是女孩专注在舞蹈的艺术世界,无法自拔,这根植于生活之上的艺术魅力似乎又回归质朴生活。
很多出生在贫困县+留守村的女孩子大多聪明、漂亮,有自己的小小追求,自小在舞蹈、唱歌艺术上展现了天赋。
遗憾的是,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父母离异,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出村打工,或者高中没有毕业就嫁给了乡邻。
9岁的邬刚云和大多数山村女孩一样,囿于家境贫寒而在追梦路上阻碍重重。
小云住在墙角掉皮、用油布当窗帘的砖瓦房,瓦房只能满足基本的吃住。
其父亲是一名货车司机,长期跑长途。为了能多赚一些钱,时常几个夜不合眼,眼皮打架时就吃一根小米辣提神,“家里有老人有小孩,不拼不行啊”。妈妈则需要打理猪肉铺,还要照顾邬刚云姐弟三人。
杀猪、剁肉、卖肉,一年365天,小云每天都要跟着妈妈一起守着肉摊过活。
每天凌晨4:30,夜空漆黑,邬刚云就要起床,和弟妹一起,跟着妈妈挤在一辆矮小电瓶车上,赶往猪肉铺。
母亲刚安顿好三个小孩,马上又开始杀猪、剁肉,开门做生意。
尽管会被巨大的猪嚎叫声吓到,小云还是会鼓起勇气,尽可能多协助妈妈处理后续工作。她会拿着大袋子帮妈妈收好大肠,节省步骤,还会熟练拿着火枪帮妈妈烧干净猪脚,直到客人满意为止。
小云为了安慰妈妈,还表示猪肉店很好玩,可以帮助妈妈分担一些。
小云妈妈感到欣慰,每当女儿将猪肉铺当成舞蹈室,日复一日勤奋练习舞蹈时,妈妈就是她的“落地镜”,她会给孩子数拍子压腿:“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帮帮她。”
小云妈妈也隐约担忧,她所能完成的一系列高难度芭蕾舞动作都是从网上免费视频上习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基本功的提升,小云最需要是专业舞蹈老师的带领,妈妈去镇上找芭蕾舞老师教授孩子课程。
很多老师都对小云所展现的超强舞蹈天赋所惊讶,并直言教不了这样有天赋的孩子。为了不荒废孩子的天赋,乡镇老师建议小云妈妈前往北京找更专业的舞蹈老师教授。
虽然没有足够的财务、精力支持女儿,但妈妈愿意为女儿找更专业的老师,为她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而爸爸也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女儿。
女儿想要一间舞蹈室,可他们家捉襟见肘,因此爸爸鼓励小云去外面捡了一些废弃木料回来,亲手为女儿盖了一间舞蹈室。
在母亲苦于能力人脉有限、无法为女儿找到专业老师的时候,伯乐出现了。
在“彩云计划”公益项目的推荐下,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的关於老师和古典舞专业的张萍老师见到了资质极高的小云,表示小云是他们见过的掌握平衡感最好的孩子。
“彩云计划”发起人张萍老师也是出身于云南,她看到很多孩子囿于贫困而放弃艺术梦想,最终困在大山,她决定帮助像小云这样的女孩,带着他们在山水间开始练习芭蕾。
不过,最初的专业训练并不顺利,即使小云很有天赋,但没有接受过正统基本功训练,规范度很差。
面对张老师严苛的开肩训练,小云痛苦流泪,并抗拒再学习。
母亲在一旁看着心疼,但想到女儿有这么好的老师教,便咬咬牙打击道:这是你走出大山的唯一机会,不想像我一样辛苦卖猪肉,就要接受这种疼痛。
休息一会儿后,关老师给小云看那些专业芭蕾舞演员的自信舞蹈模样,小云眼里又闪烁起了光,“哭一哭,再接着练”。
后来,在关老师和张萍老师的辅导下,小云一路跳到了央视的舞台。临行前,父老乡亲都发来份子钱鼓励小云,“打铁还需自身硬,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坚持有真功夫”。
登上央视节目那天,小云自信跳出了《绿野仙踪》的灵动,展现了超乎年纪的天赋,还和其他同行的姐姐们一起唱歌,张老师看着在艰苦磨砺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很动容。
正如纪录片导演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走出大山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关于美与成长的故事。
未来的他们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路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年少时所追求的梦想,在父母的支持下,闪烁的光芒总是那么动人。
只有学习的人生并不完美
除了像小云一样的“天赋型”选手,还有因为热爱而拥有天赋的“兴趣型”选手。
高三学生大多是在紧张刷题中备战高考,或者是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但在纪录片第二集《5549》里,两位高三学生依然坚持在这个紧张时间节点上埋头研发机器人。他们便是Prototype机器人社的陶启泽和张宇晨。
两位少年在11岁时就通过百里挑一的海选进入人大附中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被选拔出来的儿童往往有超乎常人的天赋。
从小学到高中,两人在7年间,共同探索机器人制造。早培班班主任表示,他们真是钻在机器人科学里面,10篇作文有8篇都是研究探讨机器人话题。
这种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坚持是他们眼里的光。擅长机器人结构的陶启泽认为,“好玩对自己有巨大的意义”。而张宇晨每天都是活在求新的路途上,“我又做出了新东西”以此来结束充实的一天。
除了每天沉浸在倒腾机器人的世界,他们还希望将这份热爱延续。就在高三最后一年的社团招新中,他们深切感受到了落寞:没有人真正对机器人科学感兴趣。
现在很多人是冲着“奖项”来的,后来发现机器人奖项很难拿,都统统放弃了。这个奖对自主招生没有用。
此外,很多孩子在初高中时,业余时间就已经被大大小小的补习班所占据,所有的精力都要用来升学,而此时好玩、兴趣就成了稀缺品。
陶启泽之所以能将兴趣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原因是其母亲有着“海淀妈妈”多元化的教育观念:
如果他能将对机器人的热情和精力放一半到学校学习上,现在成绩肯定特别好。陶启泽妈妈却不想孩子为了成绩而放弃机器人,生活里只有学习的青年生涯并不完美。
因此,陶启泽的兴趣爱好还很广泛,他能画一首好画。
对陶启泽和张宇晨而言,殷实的家庭条件、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及开明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真正施展天赋,追求梦想的自由。
为了能筹措到FRC机器人大赛(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的经费,这些孩子们早早展露出了融资、宣发、队伍结盟等诸多职场能力。
在第一场比赛中,因不顾输赢大胆启用新人造作机器人而未能被选入联盟后,团队的袁艺轩展现了极强的社交才能,在各个中国区战队游说争取最后一次被选入联盟的机会。
这个团队在后期比赛中,经历了机器人突发故障并默契修好后,最后5449获得了控制创新奖。
在这集的片尾,陶启泽真挚说道,“没有玩机器人之前人生不知道做什么,但有了机器人之后,有了方向”。
最终,张宇晨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子专业录取,陶启泽被乔治亚理工学院机械专业录取,两人都开启了一段新路程,不过他们都会继续坚持自己喜欢的机器人科学研究。
结语
很多人终其一生,因为家庭教育、人生抉择、利弊权衡之中,失去了原本对喜欢领域的追求,眼里也没有闪光的热爱。
而这群孩子很幸运,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不断坚持和努力,最终他们找到了驱动力所在。
真正让人感动的是,或许我们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卡车司机,或是执着于机器人编程的技术员,甚至是当一名舞者,虽然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但这些让我们付出本真热爱、兴趣和精力的方向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而只有在父母最大的支持与信任下,我们才会走得更快,笑到最后。
免费留学评估